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精選 >

人不以善言爲賢議論文作文

人不以善言爲賢議論文作文

篇一:訥言敏行,然後君子

人不以善言爲賢議論文作文

高一(10)班黃

“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自千年前起,無言、少言、慎言就成了君子的標準,而“巧言令色”也成爲了小人的標誌。言,即語言,究竟爲何會成爲衡量君子與小人的一把標尺呢?

古語常雲:“言多必失。”過多的言語往往會暴露一個人的無知愚昧,因爲真正優秀的人,往往是多思慎言的人,他們所說的每一句話都經過了深思熟慮,比起說,他們更願意以行動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和內涵。因爲行動,往往纔是最有說服力的。

曾聽過這樣一個故事:兩位朋友相伴去海邊遊玩,路上發生爭執,一位朋友對另一位破口大罵。被罵的那位朋友在沙灘上寫道‘今天我最好的朋友罵了我一頓’。不久,被罵的人不慎掉入海里,另一位拼命將他救起,於是被罵的人又在石頭上刻下‘今天我最好的朋友救了我一命’。事後,有人不解,被罵的朋友答道:“沙能隨風而逝,而岩石永恆不變。”語言與行動的關係便是如此。語言是沙,一吹就散,誰也不能清晰地複述十年前某天某時自己所說的話;而行動是石,消失的時間極慢,因此它才能成爲我們品質的標尺。

所以,訥言敏行,是每個人都應奉行的優秀習慣,是無數君子體現的高尚人格。

無言,不代表無愛。鄉村支教教師支月英,義無反顧由小鎮走進大山,一走就走了三十六年。三十六年,她陪伴了兩代人的成長。除了授課,她還把每個孩子的生活起居照顧地無微不至。從“支姐姐”到“支媽媽”,她始終堅守在大山一隅的三尺講臺,爲一雙又一雙懵懂的眼睛點亮希望。她說的總是很少,做的卻比誰都多。

無言,不代表無義。救火英雄王鋒三次衝入火場,救出了所有的鄰居,在小巷的雪路上,沒有留下任何言語,只留下了焦黑的身體和帶血的腳印。生前木訥的他向來不善於說話,但在雄雄火焰前,他卻選擇了最感人的逆行。

無言,不代表無情。中國首家紅絲帶學校校長郭小平,辭去了位高權重,待遇優渥的院長職位,選擇了爲特殊的艾滋病兒童們搭一個溫暖的家。他從來不說過程的艱辛,社會的反對,永遠把最溫暖的笑容帶給最孤單的孩子們。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愛無言。訥言敏行,是當今信息爆炸,流言遍起的時代裏每個人都應堅守的行爲尺度,是聒噪的社會環境裏自己獨守的黃金。

最美的風景往往位於空谷,最美的聲音往往便是無言。訥言敏行,然後,君子。

篇二:善言不如善行

高一(9)班楊小嬋

俯視動聽的語言。仰望高尚的作爲。

世界上有許多的語言,每一種語言可以將同一種思想用不同的方式表達,所以說語言是很廣的;可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可以用不同的想法和行爲決定後最終的結果,這件事的結果只有一種,體現後更好的結果就要嘗試更好的行動。

“悵寥闊,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低下頭看着腳下的衆生,遼闊的國土,渴望美好的人民羣衆,翻開歷史的長卷,我望見毛主席在思索,皺眉。手去輕撫那歷史的溝壑,每一次的碰觸都在緊隨內心的顫抖,指尖傳來我心顫的跳動。紅軍萬里長征,飛奪瀘溝橋,翻越大雪嶺。毛主席引導紅軍不怕遠軍難,他也悲痛那些死去的戰士,可他以身作則,堅定“爲人民服務”。於是我望見紅軍們那愈走愈遠的堅定身影,他們在自己與人民之間選擇了人民,選擇“中國”!

讓我們爲那些可愛的人們予以熱烈的掌聲。是他們用鮮血染紅了我們鮮紅的旗幟。他們不善言,但他們以實際行動捍衛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在歷史長卷最鮮豔的部分,我望見毛主席手撫中國版圖在微笑。

“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可能只有在命運河流的下游往往會浮出真正的有意志的志士。上一秒,還在指揮演奏的貝多芬,在音樂早已演奏結束,只看到臺下的人鼓掌,貝多芬就那樣呆呆地佇立在那裏,對於一個音樂人雙耳失聰是多麼沉重的打擊。他如何再聽到自己的音樂,如何在自己的音樂世界裏環遊。他不能再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失意,一根木棍在嘴裏犖犖地銜住,和往常一樣黑白鍵在指間跳躍,木頭傳來的震動讓心再一次感覺到了音樂。只要那纔是心裏真正的寄託,伴隨的更是心靈的顫動!

貝多芬在最青春的年華里,卻失去了對他極爲重要的聽覺,對於他來說是沉痛的打擊,但他以實際行動證明了作爲一個偉大的人能體現他生命價值的不是表面的詞藻,而是直擊心靈的行動。

在這紛紛擾擾的街市,是否可以選擇一地陽光灑落的地方,看雲捲雲舒;靜下心來,靜一點,默一些。做一些事呢?

篇三:不空談

高一(18)班駱蘄陽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一句話道盡多少前人的辛酸血淚,一批批善談者覆滅多少國家;一位位實幹家又撐起多少王朝。歷史的長河奔騰向去,千里一瞬,留下的只有彌足珍貴的經驗。帶着血和淚的浪花沖天而起,告誡我們:賢才不需善談,實幹纔是王道。

“誇誇其談必要首當其衝”

一個強大勢力的崛起,必然有另一大勢力的祭獻。曾經無限風光的國家,如趙國於戰國,蜀漢於三國,竟會在彈指之間灰飛煙滅,帶着往日無限風光,伴隨敵國慶祝的歌樂,在一抔黃土中埋葬。究其滅亡之因,竟不免會有一位所謂善言者的“鼎力相助”。趙括紙上談兵,不會變通,深入秦軍腹地,陷入白起圈套,致使趙國尖銳力量在瞬間,煙消雲散,從此趙國再無力量與秦國抗爭。馬謖,自幼通曉軍書,卻自視清高,因善談得丞相敬意,但是在街亭烈日下,將兵書全部拋在腦後,一意孤行,全然被功勞衝昏頭腦,讓蜀軍有生力量大量消耗,第一次北伐因他失敗,蜀漢完全錯失興復漢室的機會,還於舊都成一紙空談。

國家不需要如此“賢才”,他們只是一捅即破的紙老虎

“踏實進取定會笑到最後”

鍾會與鄧艾是三國末期魏國名將。二人天賦相當,實力相當,同樣身居要職,又同樣深得恩寵。可最後,鍾會成了後世心中的邪惡,狡詐的陰謀家;鄧艾成了衆人口中的智勇雙全,國之良將。這要從二人截然相反的性格來說。鍾會能言善辯,卻被司馬昭猜忌。他口吐不凡,可句句潛藏內心的野心。而鄧艾,有嚴重的口吃不說,還不常說話,可他的忠心卻表現於外,努力進取,踏實奮進,最終一記奇襲,落定蜀國落敗,成就萬世功名。

能言不一定是福,心中有真才,就不怕被埋沒。

“摒棄空談方能成就大我”

凡大賢者,必有過人之處,儒學老祖孔子就是這麼一個不善言談的人。在那個八荒紛鬥,諸侯裂,羣梟戰的時代,他獨自創立儒家學派。不同於遊說各國的縱橫學們,他以身作則,摒棄空談,並不追求言談來的一時芳華。縱橫家合縱連橫,他施行仁政;縱橫家位列上賓,他身冒風雪;縱橫連勝在古藉中消失不見,他卻在洗禮中流傳千古。

摒棄空談是對自身的一種淬鍊,是成就大我的必由之路。

誠如先賢所言:狗不以善吠爲良,人不以善言爲賢。壞狗給人的印象總是嚶嚶狂吠;壞人給人的印象總是誇誇其談。

如要成就大賢,同學們,必須踏實進取,摒棄空談。

三年踏實的浴火,只爲那一刻的重生。

賢才不空談。

篇四:一個實幹家

高一(17)班田滿紅

“會多必失”是古文中的一個詞,意思是:話談多了,必會失去一些東西。因爲,在生活中,一個人的話過於多,不多加思考後再做出決定,那麼那些話便會成爲你失信,犯錯誤的話柄。所以說,我們要做一個實幹家。

工匠精神,是近年來社會上流行的熱詞,爲什麼會出現呢?在我們眼中工匠精神比比皆是,哪裏都有工匠精神吧。可是,我想說中,是因爲在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浮躁的氣息早已籠罩在了城市的上空,於是,工匠精神便從熱詞中脫穎而出。

其實,在古代聖人中,孔子也是很重視實幹。孔子,一代名師教育家曾誇獎他的弟子說:“顏回,回也不改其樂,一簞食,一瓢飲,賢哉。”這位弟子便是他最愛的徒弟之一,還有一位弟子,他也受孔子喜歡,卻沒有厚愛,原因便是,孔子總是告誡他,不要太過於攻於,巧於言辭。而顏回,便是一個埋頭苦幹的弟子,足見孔子聖人對實幹也是重視的。

在學習上何嘗不是呢?忙於穿梭同學之間的話嘮,遊說者,拋下本應做好的學習,而那些專心致志,不受影響的人遠遠超過着他們。他們卻沉迷於一時之快,或許短時間看不出差距,成績的一次次比拼,他們會很快敗下陣來吧。

在我的觀點裏,沒有工匠精神,玩於說話遊說的人,心應該不夠堅強,浮躁吧。當那些人遇到困難往往有些沒底氣,抵抗不住挫折的重壓,不像那些實幹家,他們更多的是一步步腳踏實地的,所以當他們遇到困難與挫折時,更多便是一份從容不迫。

在紛繁複雜的世界裏,在功利心,急切心,浮躁心過重的社會,我們該如何做一個實幹家呢?我認爲是擁有工匠精神。擁有工匠精神,並不是讓你去當一個工匠,而是少說一些無聊的話,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而是少觀看一些讓人乏味的喪失公德心的視頻,多看一看文人們筆下的世界。每個人,都應該擁有一片沉著,冷靜遠離喧鬧的心靈。

做一個實幹家吧,用自己的雙手去打開夢想之門,創出自己的一片天。

篇五:是故聖賢,不必善談

高一(17)班周新雨

縱觀古今,橫瞰中外,哪有法家拂士,聖賢古人,行業精英,領域大咖天天坐而論道,談笑風生呢?

你我皆知,沒有的。

世上從來不會有人將自己的成果聖明整天掛在嘴邊,往往有番作爲的人必定知道內省內斂少說虛話多幹實事。

你想李白,一代風騷,於盛唐之時佔盡君王的寵幸,貴妃爲之斟酒,高大夫爲之脫靴,御前侍衛爲之研墨,這是如此尊貴的待遇啊!可偏偏李白不喜,他寄情山水,吟詩作賦,當真他是“清塵脫俗”嗎?不然,儘管羣臣對他阿諛奉承,百般獻媚,花言巧語,將他的功績誇得卓越無比,但那又如何?李白爲賢爲聖,卻不享受那些“稱讚”,也不自恃自己的高貴,他不曾向外人透露一丁點自己的功勳,更不曾譁衆取寵,如此,你大概對於李白辭官有所見解了吧!

《三國演義》裏有這麼個人物,他成熟穩重內斂大氣,神機妙算忠心爲主,恪盡職守安於本分。不錯,正是孔明即諸葛亮。他隱居草蘆之中,潛心學習卻洞察時事,他僻於茅廬卻對中原大業之格局有着真知灼見,在劉備、曹操與孫權爭得不可開交時,往往有些奸佞之臣“遊說”在三大霸主之間混取私利,這些小人憑藉一張“三寸不爛之舌”在各霸主面前爭先恐後地肆揚自己的“功績”與“才幹”,就像他們的能力或是功夫當真蓋世般,可笑!看看諸葛孔明,他豈是無才無德,其難道真的沒有一丁點想進官加奉的念頭嗎?那可未必。他閒于山要草蘆若不想有番作爲,若不想被人賞識何故苦心研讀分析天下大事呢?甚至不恰當的講,莫說當時是劉備三顧茅蘆,就算是曹操或孫權來,諸葛孔明也不見得不會答應。到這兒,又有疑惑了,既然諸葛亮想要得到重用又爲何選擇隱居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樣“毛遂自薦”呢?打個玩笑,就憑諸葛亮這張嘴,天下也找不出幾個人說得過他吧!他之所以“安靜沉默”,是因爲他認爲真正的聖賢之士不在於他多會高談闊論,而在於他能不能幹出真正的實事。

物理學家、數學家柏拉圖有句經典格言:“智者說話,是因爲他們有話要說;愚者說話,則是因爲他們想說。”

看,多一致。他們都不空談也不倡談,他們諸於行動成就聖賢。

篇六:別把口才當作寶

高一(15)班高睿

莊子說過:“狗不以善吠爲良,人不以善言爲賢。”一個能說會道的人,並不就是賢能的。

中國古代有許多有智慧、能言善辯的名人,他們無一不是許多人心目中的偶像和典範,他們是賢才,但並不是全因爲他們的口才,也就是說,有口才的人並不一定是賢才。

諸葛亮聰明絕頂,想出許多絕妙的策略幫助劉備實現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自從劉備三顧茅廬後,他就一直跟從劉備,忠心耿耿。在劉備死後寫下的《出師表》可謂是一片誠心,也許這纔是他能被後人記住和讚頌的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忠心。是啊!既有口才又能把自己的才能用在正確的地方上,這纔是值得稱讚的,可謂賢才。但又爲什麼說有口才並不一定有所成就呢?

就拿現在來說吧!如今社會上很多能說會道的人,把黑的說成白的,所男人說成女人的多不勝數。他們確實很有口才,然而這種人一般都會爲人所討厭,因爲他們誇張的說法與說謊無異,這樣的行爲只會擾亂社會秩序,成爲“過街老鼠”。同樣,這跟不會看家,只爲亂叫的狗本質是一樣的。有的狗看家本領強,能夠見機行事,甚至可以幫主人防盜,這纔是好狗;而有的狗只會叫,不管誰來了都會亂吠,這種狗就很討人嫌。

也就是說,有口才是好事,但是把自己的長處用在合適的地方,而不是利用它去害人,終歸也還是害了自己,因此,這種人就不能稱爲賢才,甚至用“才”字形容都感覺被玷污了。

我還認爲,人不應該只喜歡聽好話,有時候,適當地聽聽別人對你的意見,或許是一個自我提升的好方法。中國古代許多皇帝都會廣開言路,不斷改變舊政,從而使自己的國家最終一步步強大起來。相反,那些只喜歡聽好話的皇帝只能落得個落荒而逃的下場。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應當聽取別人的意見,或許自己還沒有發現的缺點別人找出來了,這對提升自我有很大的幫助。有時候,朋友就像你的一面鏡子,誠心指出你的過錯的朋友,纔是真朋友!

別人對你說好話不一定就是對你好,別被甜言蜜語衝昏了頭;別人批評你並不一定就是討厭你,或許他正在幫你。

因爲能說好話的人並不一定是“賢才”。

篇七:實幹興邦

高一(15)班黃靜怡

莊於曰:“狗不以善吠爲良,人不以善言爲賢。”意思是說,只會整天瞎叫的狗不是好狗,那些說起話來冠冕堂皇的人也未必是好人。乍一聽好像有點絕對,誰說會講話的人就一定會不是好人呢?伶牙利齒不正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嗎?

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至聖先師孔於就已經給出了明確的答案。在《論語》裏,孔子毫不掩飾地表現出自己對花言巧語者的厭惡:“巧言令色,鮮矣仁!”嚴厲地批評那些善言者缺乏仁愛之心。孔子也曾表明自己的態度:“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他深以“善言”爲恥。那麼,孔子究竟是爲什麼這麼討厭善言之人呢?“惡利口之覆邦家者”,“善言”真的能對一個國家造成世大的危害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爲古往今來,“善言”者都有一個極爲致命的相同點:只會說不會做。就拿戰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來說吧,紙上談兵令人拍案叫絕,可上了戰場卻一無所知,最終不僅身敗名裂,葬送了國家不說,還鬧了個家喻戶曉的大笑話。倘若他在九泉之下有靈,估計也是以手掩面羞於見人吧。

既然”不以善言爲賢“,那以何爲賢?既然利口能覆國,那麼如何可興邦?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篤行。說通俗點,就是實幹。習大大上臺以來,總把”實幹興邦“掛在嘴邊。事實上,他不僅嘴上說了,也確實身體力行去做了。而且一做就做好,做徹底,他用行動兌現了他的承諾。

君不見,嚴治貪污懲腐敗,老虎蒼蠅同下臺;君不見,絲綢之路通西域,世界人民齊喝采;君不見,美麗鄉村遍中國,綠水青山還復來;君不見,邊防戰士戍塞外,保衛祖國永康泰。習主席說的“實幹興邦”,我們的中國真的在他的帶領下富起來,強起來了!吳京導演的《戰狼2》不知震憾了多少人,我覺得這不僅是一部簡單的電影,因爲我在它的背後看到了我強大的祖國。祖國不是我說強就能強的,而是在十幾億人民的默默無聞中成長起來的。

“實幹興邦”,誠哉斯言!

篇八:不以善言而爲賢

高一(11)班方蕾堯

我們對於一隻狗的好壞,往往不在於它是否會叫,而是看它是否忠誠護主。同理,我們看一個人的品德好壞,往往不在於他是否能說會道,而是看他是否能腳踏實地的做好每一件事。人不以善言而爲賢。

古今中外,那些取得巨大成就的人一般都是勤於動手而非勤於動口的人。生物學家孟德爾是一個典例。他在研究豌豆的十幾年過程中一直默默的做實驗,想要弄懂當時人體基因遺傳是怎樣的巨大迷題。而不是像當時的少數科學家僅憑自己的猜想假設就在人們面前裝高深,彷彿自己已完成了什麼歷史難疑。

與孟德爾一樣爲人類科學奉獻很多的還有居里夫人。當她爲了驗證自己的猜想:世界上還有鐳這種金屬時,她並沒有在人們面前講爲什麼自己會有這種猜想和讓人們去研究是否存在鐳。而是自己到一個僻遠的實驗室開始了自己的制鐳。在這個過程中居里夫人雖然最終證明確實有鐳的存在,但她的身體和青華歲月也一逝不去。

他們的這種無私奉獻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他們爲人類科技發展的大無畏精神值得我們學習。當一個人花言巧語,彈嘴如簧,我們不能確定他是一個品德敗壞的人,但我們能肯定的是他一定不是一個擁有腳踏實地良好品質的賢才。

春風三月,紅旗飄揚。當我們看到四處飄舞的紅領巾時,最先想到的應該是令無數人尊敬的雷鋒同志吧!他是一個黨員,但他的文章和口才並不稱好。可是我們爲什麼會記住他,並專門有節日紀念他呢?相信大家都知道,雷鋒是帶領我們講普通話,各地間相互交流技術,一心爲人民,爲戰士的那個領頭人。我們之所以記住他是因爲國家想把我們培養成那種有利於社會的優秀青年,而不是死讀書,只會談大話和考試的呆子。

一個人說話時間一次不超過40秒,這是聰明人的體現,而一個人說話誇誇其談,牛皮上天,這是愚人的表現。當我們來到一個信息時代,一切靠實力說話,讓我們做好自己,認真看待並完成每一件事,並記住“人不以善言爲賢”。

篇九:訥言敏行,然後君子

高一(10)班黃雨婕

“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自千年前起,無言、少言、慎言就成了君子的標準,而“巧言令色”也成爲了小人的標誌。言,即語言,究竟爲何會成爲衡量君子與小人的一把標尺呢?

古語常雲:“言多必失。”過多的言語往往會暴露一個人的無知愚昧,因爲真正優秀的人,往往是多思慎言的人,他們所說的每一句話都經過了深思熟慮,比起說,他們更願意以行動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和內涵。因爲行動,往往纔是最有說服力的。

曾聽過這樣一個故事:兩位朋友相伴去海邊遊玩,路上發生爭執,一位朋友對另一位破口大罵。被罵的那位朋友在沙灘上寫道‘今天我最好的朋友罵了我一頓’。不久,被罵的人不慎掉入海里,另一位拼命將他救起,於是被罵的人又在石頭上刻下‘今天我最好的朋友救了我一命’。事後,有人不解,被罵的朋友答道:“沙能隨風而逝,而岩石永恆不變。”語言與行動的關係便是如此。語言是沙,一吹就散,誰也不能清晰地複述十年前某天某時自己所說的話;而行動是石,消失的時間極慢,因此它才能成爲我們品質的標尺。

所以,訥言敏行,是每個人都應奉行的優秀習慣,是無數君子體現的高尚人格。

無言,不代表無愛。鄉村支教教師支月英,義無反顧由小鎮走進大山,一走就走了三十六年。三十六年,她陪伴了兩代人的成長。除了授課,她還把每個孩子的生活起居照顧地無微不至。從“支姐姐”到“支媽媽”,她始終堅守在大山一隅的三尺講臺,爲一雙又一雙懵懂的眼睛點亮希望。她說的總是很少,做的卻比誰都多。

無言,不代表無義。救火英雄王鋒三次衝入火場,救出了所有的鄰居,在小巷的雪路上,沒有留下任何言語,只留下了焦黑的身體和帶血的腳印。生前木訥的他向來不善於說話,但在雄雄火焰前,他卻選擇了最感人的逆行。

無言,不代表無情。中國首家紅絲帶學校校長郭小平,辭去了位高權重,待遇優渥的院長職位,選擇了爲特殊的艾滋病兒童們搭一個溫暖的家。他從來不說過程的艱辛,社會的反對,永遠把最溫暖的笑容帶給最孤單的孩子們。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愛無言。訥言敏行,是當今信息爆炸,流言遍起的時代裏每個人都應堅守的行爲尺度,是聒噪的社會環境裏自己獨守的黃金。

最美的風景往往位於空谷,最美的聲音往往便是無言。訥言敏行,然後,君子。

篇十:善言不如善行

高一(9)班楊小嬋

俯視動聽的語言。仰望高尚的作爲。

世界上有許多的語言,每一種語言可以將同一種思想用不同的方式表達,所以說語言是很廣的;可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可以用不同的想法和行爲決定後最終的結果,這件事的結果只有一種,體現後更好的結果就要嘗試更好的行動。

“悵寥闊,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低下頭看着腳下的衆生,遼闊的國土,渴望美好的人民羣衆,翻開歷史的長卷,我望見毛主席在思索,皺眉。手去輕撫那歷史的溝壑,每一次的碰觸都在緊隨內心的顫抖,指尖傳來我心顫的跳動。紅軍萬里長征,飛奪瀘溝橋,翻越大雪嶺。毛主席引導紅軍不怕遠軍難,他也悲痛那些死去的戰士,可他以身作則,堅定“爲人民服務”。於是我望見紅軍們那愈走愈遠的堅定身影,他們在自己與人民之間選擇了人民,選擇“中國”!

讓我們爲那些可愛的人們予以熱烈的掌聲。是他們用鮮血染紅了我們鮮紅的旗幟。他們不善言,但他們以實際行動捍衛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在歷史長卷最鮮豔的部分,我望見毛主席手撫中國版圖在微笑。

“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可能只有在命運河流的下游往往會浮出真正的有意志的志士。上一秒,還在指揮演奏的貝多芬,在音樂早已演奏結束,只看到臺下的人鼓掌,貝多芬就那樣呆呆地佇立在那裏,對於一個音樂人雙耳失聰是多麼沉重的打擊。他如何再聽到自己的音樂,如何在自己的音樂世界裏環遊。他不能再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失意,一根木棍在嘴裏犖犖地銜住,和往常一樣黑白鍵在指間跳躍,木頭傳來的震動讓心再一次感覺到了音樂。只要那纔是心裏真正的寄託,伴隨的更是心靈的顫動!

貝多芬在最青春的年華里,卻失去了對他極爲重要的聽覺,對於他來說是沉痛的打擊,但他以實際行動證明了作爲一個偉大的人能體現他生命價值的不是表面的詞藻,而是直擊心靈的行動。

在這紛紛擾擾的街市,是否可以選擇一地陽光灑落的地方,看雲捲雲舒;靜下心來,靜一點,默一些。做一些事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jingxuan/q93pq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