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精選 >

《大國崛起》觀後感800字作文

《大國崛起》觀後感800字作文

篇一:《大國崛起》觀後感

《大國崛起》觀後感800字作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開頭曾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概念,其中“天時”“地利”“人和”三個要點更是在許多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三個要點可以作用於各種情況,從民族特色到國家發展,它們都是無法忽略的“功臣”。

作爲毗鄰海洋的國家,葡萄牙,西班牙與荷蘭都有着內陸國家不具備的優勢,那就是廣袤的海洋。海洋在古代向來充滿了危險,當人們開始潛心研究海洋後,海洋又代表了與危險並存的機遇,爲人類打開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門。

如果鄰國的戰亂是天時,靠海的環境是地利,那麼葡萄牙的支持,恩裏克王子及其手下的學者便是人和。葡萄牙率先打開了歐洲的航海之門,這爲國家帶來了財富,爲地理學注入了新鮮血液,也打破了當時對於世界構成的傳統印象。

西班牙與葡萄牙同樣在伊比利亞半島,在混亂結束後也同樣開始了航海。西班牙歷史上人盡皆知的兩位航海家——哥倫布與麥哲倫,一個發現了美洲大陸,一個繞地球航行,最終呈現給了世人一個圓形的世界。

荷蘭由於其自然氣候與地理位置,國內有多條水道,這爲經商,也就是水路運輸帶來了極大的基礎,而事實證明,荷蘭人在此後獲得了“海上馬車伕”的稱號。不同於西班牙的暴力掠奪,荷蘭人通過經商的方式獲得了大量財富,這種特質也爲後來荷蘭人以金錢獲得自治權的行爲解釋了原因。在此過程中,不同於西班牙王室,這次的錢財流入了資產階級的懷抱中。商業的蓬勃發展,讓荷蘭迎來了一度的絢爛。

這三個國家的崛起一一展現在了眼前,它們離不開對於航海而言得天獨厚的環境,也離不開人們自身的努力、智慧與放手一搏的勇氣。但最重要的因素,還是當時的人們成功抓住了機會,藉着時代的浪潮揚帆起航。正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所寫: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如今,曾經的榮辱化爲塵土,當史書翻開時,才能瞥見過去的一角。在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中,世界急速發展,每一個新的朝陽都在迎來一段新的歷史。

篇二:《大國崛起》觀後感

這個寒假裏,我觀賞了影片《大國崛起》的第一集——海洋時代。這一集具體地講述了葡萄牙與西班牙在近代先後開始發展航海並完善地理知識的過程。身爲學生,這可以讓我們更全面的瞭解歷史、並進一步加深記憶。從呈現形式上來說,我認爲這部大國崛起內容詳細卻不繁複,有理有據,系統地呈現並剖析了大國的崛起,更有當地的史學家爲我們分析、評論史料,屬實難得。

在那個年代,葡萄牙與西班牙絕對是數一數二的大國。至於爲什麼,不僅僅因爲他們社會穩定,經濟充裕,人民幸福而得以發展,更因爲他們利用地理優勢,先後發現並抓住了先機—海外貿易。憑着這一點,兩國經濟大幅發展。在和平年代,經濟是除軍事外最令人看中的,於是才成就了兩個大國的崛起。所以說,紮實的基礎與合適的機會,是成功之門的兩把鑰匙。

但是現如今,兩國不說全世界,僅僅看歐洲,也只是靠着當年的輝煌,苟延殘喘,敬陪末座。這些不僅僅是因爲後來英法德等國的排擠,更是因爲兩國,或者說兩國的統治者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從放棄工商業發展,到後來遲一步的的工業革命與科技發展。一步錯步步錯,當初錯誤的選擇導致了現在的落魄,也是兩國衰落的重要原因。

古語云,“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推己及人,中國在現代成爲數一數二的大國,全靠無數先輩在戰場上奪回了領土,近代中國基層人民努力拼搏穩定社會,以毛澤東、鄧小平、習近平爲代表的一干國家領導人指揮黨與國家緊跟時代,引導黨與國家走上的正確的道路。縱觀歷史,中華人民深知知識的重要:古代,有祖沖之、張衡等科學家探究科學,也有諸子百家研習政法;近代,有孫中山先生、毛澤東主席積極革命,爭尋國家出路;現代,以袁隆平、屠呦呦、錢學森、鄧稼先等人爲代表的無數院士、無數科學家堅持隱姓埋名,默默研究。這部《大國崛起》,不同樣是21世紀初期,我國學習吸收他國經驗的證明嗎?只要緊跟時代,國家一定會更強大。我相信,只要不忘初心,保持這股學習之風,中國未來一定會成爲一個新的世界大國。

篇三:《大國崛起》觀後感

我觀看了《大國崛起》中的“小國大業”。我深感荷蘭的崛起本身就是個奇蹟,荷蘭地處西北歐、面積只相當於兩個半北京。然而,荷蘭依靠智慧,發展商業貿易,注重經濟發展,成爲歐洲強國。

在海潮出沒的溼地和湖泊上,荷蘭人以捕撈鯡魚起家。一位漁民發現了一刀切魚腸的方法,切好的魚肉放入鹽中可以存放一年。於是荷蘭人不但自己食用鯡魚,進而從事轉口貿易。他們設計了造價更爲低廉的船隻,開啓海上貿易之路,逐漸從中間商變成遠洋航行的鬥士。荷蘭把原本不利於生存的地理位置轉化爲了對外貿易地便利通路,我不禁敬佩他們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自然環境創造更良好、豐富生活條件的靈活變通的能力,以及化“天塹”爲通途的聰明才智。

“愛財”的荷蘭人從貴族手裏買下了城市的自治權,建立起一個充分保障商人權利的聯省共和國。他們發揮充滿冒險精神、善於做生意的優勢,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聯合股份公司,東印度公司。他們賦予公司簽訂協議、發動戰爭等國家主權。資本主義萌芽,荷蘭人通過資本的力量開闢新航線,進行殖民擴張。荷蘭人還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創辦現代銀行,發明了沿用至今的信用體系。這使得荷蘭稱霸當時的世界。

由於國土面積、人口等天然不足,17世紀末,荷蘭發展的速度慢了下來,逐漸失去左右世界的霸權。但直到今天,荷蘭人的生活依然富足,荷蘭人開創的商業規則依然在影響世界。

縱觀荷蘭崛起歷程,他們善於發揮自身長處,把劣勢轉化爲有益於自身發展的形態,在利用與改造自然環境的過程中不斷加入主觀能動性,因地制宜。他們敢於創新,正是每一次的嘗試與實踐鑄就了荷蘭的崛起。我們作爲中學生,也能汲取其中精髓,不畏懼自己的不足,取長補短,懷揣不斷完善自己、充實自己的思想,天塹化通途。

篇四:《大國崛起》觀後感

西方不起眼的衆多小國中,荷蘭雖小卻從數百年前便文明世界,硬生生用有限的資源建立起一代商業帝國。

17世紀在海潮出沒的溼地和湖泊上,以捕撈鯡魚起家從事貿易,他們設計了造價更爲低廉的船隻,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業信譽,逐漸從中間商變成遠洋航行的鬥士,荷蘭人的這些創造性的做法使他們成爲當時的商品集散地。他們堅守信譽,開發了很多新航線,壟斷了當時的歐洲的海上貿易。他們建立的東印度公司在全世界有着15000多個分支機構,他們爲荷蘭在海外“開疆拓土”,積累財富。

像所有歷史上大放異彩的人與國一樣,荷蘭也有自己的一套獨門祕籍,但不像大多數其他成功人士,荷蘭的成功祕籍十分獨特。荷蘭之所以可以成功,原因有如下的幾點:1、荷蘭人民的創造力,他們發現了一刀處理魚的方法,這讓他們在與英國的對抗中佔據有利地位;他們改造商船,使商船造價變低,運貨量變大,使他們成爲“海上馬車伕”;開辦證券交易所,使荷蘭向社會融資,有大量錢擴張領土;建立銀行,使大量資金得以流通。2、荷蘭人民的信譽,商隊寧願自己陷入險境也不動客人的貨物,爲荷蘭贏得顧客的信任,從而獲得更多商機,賺取更多金錢。3、荷蘭人民都有經商頭腦,人人都可以參與商業活動,人人都重視金錢,所以一旦遇到了錢的問題,荷蘭人非常的團結,比如在西班牙企圖佔有他們金錢時,他們可以不顧一切的一起奮起反抗。4,由於對於利潤的渴望讓他們可以放棄一些東西,這使荷蘭人在訪問大清時接受了三叩九拜,不僅得到了順治賞賜的禮物,還得到交易的權利。可見一旦被正向引導,人天生對利益的渴望,可以使個人與集體獲益匪淺。

但是無法想象這樣一個有着龐大海洋世界與巨大商業財富的國家,最後也衰落下來了,與英國的貿易戰爭以及抵抗法國侵略的戰爭都使荷蘭受到削弱。更重要的是,荷蘭並不具備成爲大國的基礎,其本土面積太小,導致其頭重腳輕,其崛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歷史機遇。可見雖然經濟發展確實可以是一個國家快速崛起,但單靠經濟堆疊起來的帝國終究也會引起根基不穩,難以長期在國際上站穩腳跟,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要注重本土疆域的擴大與政治機構的改善。對於人來說一樣,在成功的道路上,我們不僅要繼續身外之物——金錢,資源等,更要積累資深底蘊,這樣纔不會像彩票中獎的暴發戶一樣如彗星般劃過天空,雖然一開始十分耀眼,但卻如白駒過隙般悄無聲息地快速消逝。我們的目標是月亮,可能沒有那麼亮,甚至有時會被烏雲遮住光華,會被地球擋住光彩,卻亙古長明。

篇五:《大國崛起》觀後感

帝國的興衰——大不列顛爲何能夠稱霸全球?

英國工業革命的成功,可以說,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從學術上,到技術上,再到經濟上,三個重要的人推動英國這輛龐大的火車向前進。

牛頓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的貢獻在於,他找到了一定的宇宙的規律。從萬有引力定律,到力學三大定律,再到萬有引力定律。這些貢獻讓發明創造一些新的機器,不用再基於人的經驗去揣摩如何發明,而是可以通過理論的架構,計算出哪一種機器效率最高,並且如何去製造它。

學術上的研究必然會推動技術上的創造。技術上爲英國做出了巨大貢獻的,是詹姆斯瓦特。他改良的蒸汽機,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開端。在蒸汽機之前,人們只能依靠自然的資源進行能量的轉化。但蒸汽機可以全自動的爲機器提供能量,比自然界的多變性明顯更有益。因爲他改良了蒸汽機,瓦特也被稱爲“工業革命之父”,可見蒸汽機在工業革命的地位。不僅如此,從蒸汽機改良以後,貨物的運輸效率大大提高,市場的貿易隨之變得繁榮,也就推進了經濟學的發展。

而在經濟上爲英國做出貢獻的是亞當·斯密。他撰寫的《國富論》讓人們看清楚了市場與貿易的本質。這個本質放到現在的市場上仍然適用。那就是看不見的手。亞當斯密還提出了自由貿易的利益可以比別的任何貿易方式都大。而現如今,各個國家沒有一個不發展自由貿易的。亞當斯密的理論相當具有前瞻性,也推動當時英國經濟,工業,貿易都遠超世界上其他任何國家。

英國的發展是一環緊扣一環的。但英國之所以能成爲工業革命的先鋒是世界的霸主,不僅僅是因爲這三位偉人。英國爲工業革命所做的準備,是比別的國家,在現在看來時更充分的。英國有着完善的專利系統,能讓科學家在獲得專利後衣食無憂,讓他們大膽的去創造。英國還有這完善的教育系統,爲英國提供更多的技術人才。

但英國的稱霸在19世紀末就開始衰退了。這是因爲殖民地逐漸成爲了英國的累贅,而殖民擴張也被越來越多的人視爲屠殺,消滅種族的代名詞。在維多利亞女王的時代,大英帝國的版圖達到了歷史最大。但維多利亞女王死後,各個殖民地都爭相獨立,到現如今,英國的版圖又回到了那個大不列顛島。20世紀初,一戰與二戰造成的巨大的人力和經濟的損失更是加重了英國的衰退。要說在20世紀,英國帝國夕陽的光輝還有一定程度讓英國有自主的權利,那麼自本世紀以來,英國可以說是美國的一個工具而已了。在經濟上已經不如二戰戰敗國德國,英國的今天只是在支撐着,爲英國的過去保留顏面。俄烏衝突更是體現了英國在經濟上與政治上面臨的雙重危機。英國的光輝已經不復存在了。

歷史總是在“一方唱罷,一方登場“的循環中往復。英國的崛起與衰退在與別的17世紀以前的大國相對比,已經是不錯的成績了。歷史不會偏向任何人,他只會給弱者擊敗強者,新者擊敗的機會。但英國的衰退,並不是被任何人或任何國導致的。導致英國衰落的只有它的古老思想和傳統。舊的東西總會被新的代替的,就比如對殖民地,對種族歧視的態度。這就是英國的興衰帶給我的啓示。

篇六:《大國崛起》觀後感

北美白鷹的美國夢

在茫茫大西洋上,有一艘孤零零的小船,帶着紅十字的旗幟,帶着150名清教徒,帶着這些人的對於自由的夢想前往未知,前往一個嶄新的地方。那,是昔日的印第安帝國,泱泱草原上,駕馬馳騁。而那裏,將是一個嶄新的大國的發源地;那裏,將是一個全新紀元的開拓地。接過歷史的接力棒,歡迎來到美國。圖片

美國,那是一個特殊的國家。一個代表着自由和平等;一個代表工作與機會的國家。但是,自建國以來,在美利堅的強國之路上,每一次的挫折都印證了一個永恆的真理:自由是有限的。

在剛剛建國的時候,13個州政府各行其道,中央政府軟弱無力,甚至無法進行貿易。等到華盛頓主持完制憲會議後,鬆散的聯盟才變爲一個共和國。只有圓圈了一個正義的標準,纔可以在中間圈入自由。等到20世紀初的時候,托拉斯和過度自由主義經濟茂盛,國家的經濟飛速下滑。正如洛克菲勒所說的:“紅色的薔薇含苞待放時,唯有剪去四周的枝葉,才能在日後一枝獨秀,綻放成豔麗的花朵。”巨大的財團就要瓦解經濟,巨大的剩餘就要粉碎故事。羅斯福叔侄倆通過政府幹預的方式恢復經濟,是美國回到大鷹般強盛的時期。

而這一切,都是美國精神:自由、平等、競爭、權利、冒險、創新、開拓、進取的美國精神。是這種精神讓五月花飄向北美,是這種自由但創新,冒險但進取的美國精神鑄造了這年輕但不平凡的大國。

篇七:《大國崛起》觀後感

“東方俾斯曼”與真·俾斯曼——比較李鴻章與俾斯曼

俾斯曼,“鐵血宰相”,一步步帶領德國走向崛起;李鴻章,晚清重臣,是清王朝爲數不多懂得外交的人,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盛讚爲“東方俾斯曼“。這兩個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李鴻章和俾斯曼都生於國家危難之時。晚清羣敵環伺,清政府統治腐朽,社會矛盾與民族危機加劇,逐漸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可謂內憂外患;而德國一開始還是一千多個大小邦國,百年以來紛爭不斷從未統一,德意志人經常成爲環伺的歐洲列強僱傭軍,在自己的土地上廝殺,甚至被拿破崙領導下的法國征服,勃蘭登堡門上的勝利女神被當作戰利品拆下。

他們都是近代兩國的重臣。晚清內部社會矛盾尖銳,滿人八旗戰鬥力低下,只能放權給漢人(如團練武裝),鎮壓太平天國等起義的李鴻章勢力不可小覷,且他一手主掌了”洋務運動“,建立北洋地區強大的政治、軍事、商業力量,是晚清權力最大的漢人;俾斯曼作爲憑藉”鐵與血“一統德意志的人主宰德國政壇30餘年,聲望極高,作爲德國第一任宰相,有時其權威甚至凌駕於德皇威廉一世之上。

他們都推動了本國的本國的近代化事業。李鴻章開展”洋務運動“發展近代軍事工業,建立了安慶內軍械所、江南機器製造總局等;建設近代教育,興辦新式學校培養翻譯和軍事人才,如京師同文館;設立翻譯館,翻譯外國科技書籍;派遣留學生留洋。

他們都有着類似”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作爲弱國的外交家,他們的方針都是利用列強彼此之間的利益矛盾、衝突使國家在夾縫中求生,借力打力,聯合分化。

他們對內部都奉行”鐵與血“。李鴻章爲鞏固清廷統治,血腥鎮壓、摧毀了太平天國運動。在蘇州,曾根據是否有南京口音判斷是否爲叛賊,屠殺20餘萬人,蘇州地下血染三尺,連外籍僱傭兵洋槍隊隊長戈登都看不下去了;俾斯曼最早在德意志邦國普魯士擔任宰相,以軍事改革強軍,直接宣佈議會修會,一統德意志大小邦國,完成了統一大業。

由此可見,這兩個人的時代、國家背景,權力地位等等都是有相似性的。而兩人的不同更加明顯。

首先這兩個人的外交水平可謂是天壤之別。李鴻章曾錯誤地認爲同被列強壓制的日本是可拉攏的對象,葬送了藩屬國朝鮮、琉球和臺灣島,殊不知日本的下一個目標就是清……這樣的例子非常之多。近代史上,李鴻章作爲”裱糊匠“不斷地在簽署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葬送本國利益,中國一步步邁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民族危機不斷加劇。雖然說這一切是整個清政府腐朽,整個中國落後,整個社會處在封建的麻木愚昧狀態而導致的結果,但李鴻章在這個過程中並沒有盡到一個國家外交家應有的作用和責任,並沒有在外交場上與列強高明的斡旋、爭取,非常軟弱,並沒能絲毫減緩這個過程。根據俄檔案館第51號卷第1部分文件中保存有沙皇簽字的300萬”特別基金“(後戲稱李鴻章基金)的諭旨,其意義不言而喻;在和俄國人簽訂《旅大租地條約》出賣旅順和大連時,李鴻章籤的特別爽快。可見,他甚至爲了個人利益而出賣國家利益,”方便“列強在中國的攫取。他死後留下約1000萬兩,富可敵國。

德國統一之後對各國都是重大威脅,隨時可能被歐洲各列強扼殺,而俾斯曼一系列外交政策思路清晰,步驟明晰,以精明的手腕建立”德意奧三國同盟“,”地中海三國同盟“等,與歐洲各國簽訂的是友好條約。德國的外交環境由一開始的危機四伏變的一片大好,一系列友好條約使德國在無數歐陸紛爭中置身事外,構建了和平的發展環境,爲德國經濟超速發展,爲崛起構造了先天條件。可見俾斯曼是偉大的外交家,而李鴻章是各列強都喜歡的,方便他們攫取利益的外交家。

二人雖都是致力與本國近代化事業,但其也是有着本質上的區別的。首先是工業建設,洋務運動根本目的是維護和鞏固清廷統治,內部也有腐敗現象,並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而俾斯曼領導下德國的容克貴族(地主)轉型爲大資產階級,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在他鐵與血的手腕下,德國由一個落後的農業國發展成爲先進的工業國,德國的工業生產值在當時升值佔到了世界工業總產值的16%,甚至成爲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陣地。在教育事業上說,李鴻章並沒有改變清廷科舉八股的制度,創辦的新式學堂學生和留洋生回到清朝是沒有實際官職的,還要去學四書五經,更沒有改變當時腐朽、黑暗的封建社會,大部分的中國人依然是愚昧、麻木的。而俾斯曼在德國推動的教育改革是徹底的,德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施行義務教育的國家,使90%的德國人普及了國小教育,建設了諸多世界級的大學,將國民素質的培養作爲國家振興的基礎。

由此可見,李鴻章與俾斯曼之間有相同也有不同。李鴻章是腐朽地主階級的一員,蹩腳的外交家,甚至賣國賊,並沒能拯救民族與危亡;而俾斯曼之於德國舉足輕重,他的一生將德國從一盤散沙變爲歐陸列強之一,不足百年前拿破崙還曾佔領德國,而到了俾斯曼之時普法戰爭德國佔領巴黎,一雪國恥。我們應該全面辨證客觀地看待歷史人物。

篇八:《大國崛起》觀後感

歷史在無數次變化下的偶然與必然

“公元1500年前後的地理大發現,拉開了不同國家相互對話和相互競爭的歷史大幕。由此,大國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座標。500年來,在人類現代化進程的大舞臺上,相繼出現了9個世界性大國。他們是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和美國。大國興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和經驗教訓,啓迪着今天也影響着未來。”

這是大國崛起第一集開頭的幾句話,引出了不同國家相互對話競爭的內容,極其簡潔也引發人們深思。

“地理大發現”在我們國中教材上有一個更爲熟悉的名字,“新航路的開闢”,這是整個人類乃至世界歷史上極其重要的轉折點,人們的探索極大地擴展自己認知裏的範圍。“世界開始連爲整體”是最明顯的標誌,推動了世界的進步也就有了後面大國崛起的故事。

在這些大國崛起背後,往往可以總結出來,在地理大發現之後出現的強盛“大國”抓住了世界給予他們的機遇,它們常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1、具備優越的地理環境(適合發展基礎經濟)

2、完成了一定的原始資本積累

3、在某一特定時期的思想文化先進,引領社會進步

4、穩定的政治結構

5、在自身基礎(不同方面)開始創新

從宏觀意義上來講,這些是最基礎大國崛起必備條件。所有國家發展並崛起所靠的一定是經濟基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便是穩定的發展結構。隨着生產力的提高這些抓住機遇的國家必然崛起,而在崛起期間出現的偶然也是極度頻繁的。不同國家在極短時間內發展自身實力依賴於一個穩定且不會因小差錯而轟然倒塌的“建築結構”,體制應運而生,隨着需要它出現的時機產生。《大國崛起》中的9個國家有着不同的體制,在體制的應用與實踐有着不同的進程史,其中的西班牙、葡萄牙、美國等崛起國家在歷史上通過偶然發生的世界放手一搏,自由發展。歷史的必然性存在於偶然性之中,相似歷史道路上有分支,分支上有聯繫。

牛頓發現了進入工業時代的“鑰匙”,瓦特拿着“鑰匙”開啓了工業時代的大門,而亞當斯密卻倡導了自由貿易的市場經濟法則。人類在不同歷史時期必然有對於整個背景的認知,而大航海時代則開闊了這一認知。

《大國崛起》以獨特的客觀視角闡述,讚揚了這些國家對於世界發展整體做出的貢獻,在人類發展的最高角度,啓發了人們的精神共鳴。在最後一集的總結,對於我國來說總結了珍貴的興衰經驗。歷史對於我們並不是存在於過去,而是我們如何在這個現在的時間點反思過去。黑格爾曾經說過:“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的教訓,就是沒有從歷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訓。”這句話看似矛盾,其實真正需要去思考的是人類在歷史中吸取到的教訓結合偶然的環境背景中如何付出應用。“弱小和無知從來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纔是。”

對我們今天而言,復興不只意味着崛起,爲了總結經驗,我們的反思不僅是充斥着民族主義、人云亦云,形成獨立的思考模式,歷史帶給人的意義並非無從學習,我們更應該把眼光放眼全世界。

所以,對於大背景下的小個體,所獲得到的啓發也一定是不一樣的,選擇自己合適的路,抓住偶然的機遇與運氣,並付諸實踐。國如是,你我亦如此。

標籤: 觀後感 崛起 大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jingxuan/n3w9q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