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精選 >

【萬字大作】麥格最長讀後感——中國文脈(下)3000字作文

【萬字大作】麥格最長讀後感——中國文脈(下)3000字作文

【萬字大作】麥格最長讀後感——中國文脈(下)3000字

司馬遷在二十歲時開始漫遊,他到達了當時所有能到達的地方,對中國文化有了較深的感悟,以後才能寫出《史記》。

他的影響很深遠。他讓中華民族明白了歷史的重要性,使絕大多數人沒有成爲“不肖子孫”。當人們在做大事時總能想起他。中國文脈纔沒有中斷。

他在創作《史記》。創建“以史立身”、“以人爲本”的傳統中忍受着“腐刑”的奇恥大辱和痛苦。大多數遭遇這樣刑罰的人都選擇了自殺,但他活下來,要喚醒中華民族的雄風。

第九章《那一家》,講述了曹操的家庭。

可他的詩,是最少受到質疑和醜化的。在當時,曹操可以說是最有才華的詩人,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流的文學家。他的詩,乾淨樸實、簡約精悍、鏗鏘有力。個人認爲曹操不一定是奸臣

第十章《魏晉絕響》,講訴了魏晉時期落寞的文學。

他脫離了世俗,在當時是一種新風氣。

但嵇康厭惡黑暗的官場,所以被小人陷害。這個小人,就是之前想要巴結嵇康的鐘會。

當時的社會十分灰暗,中國文脈沒落了。

第十一章《田園何處》,講述了大文學家陶淵明的故事。

他不追逐名利,嚮往平淡的生活。對他來說,功名已經沒有意義了。他與世無爭,自然就沒有煩惱,沒有憂愁,沒有危險。他也不在乎他人的看法,過自己的生活。相對於魏晉名士而言,他的行爲不是做給別人看的,不是爲了顯擺。

他寫下的《桃花源記》,體現了他嚮往自然的精神。他希望做到真正的與世隔絕,可現在的條件不允許他。現實的社會必定是不能拋棄的。後果很可能是“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生活不下去。

一個遊牧民族——鮮卑族,統治了中國,國號爲“魏”。可他們是遊牧民族,卻不能使中原的沃土作廢。於是,鮮卑族在文明上被漢族打敗了,而且還很徹底。他們的文化被漢化了,成爲了漢族文化的一部分。而漢文化也有了豪邁之氣。

佛教能夠傳入中國,已經是一個奇蹟。當中有世界最高的喜馬拉雅山脈阻隔,而中國當時又有極其豐厚的文化。

佛教傳入後,東漢和魏晉南北朝的大多數統治者是歡迎佛教的。因爲他們認爲佛教可以使天下太平,統治者們的座位自然也就穩定了。特別在南北朝時期,光是北朝末年,就有三萬多座寺廟,兩百多萬僧尼。

佛教之所以能夠吸引廣大中國人,是因爲它有獨特的魅力。它對世間人生集中關注,深入剖析。它也乾淨利落,一上來就是斷言。它還有切實的參與原則;強大的紅髮團隊。這是這四點,補充了中國傳統文化在生存方式上的乏力。

第十四章《仰望長安》,講述了輝煌的長安城。

當時的長安座位唐朝的首都,吸引了大量外國人。而長安有歡迎其他文明,自然外國人就願意待在這裏了。而不是像同時的歐洲,處處排斥、殺害“異教徒”,他國的文明一律不接受,纔有了歐洲中世紀黑暗的時期。

現在所說的夢迴長安,其實都是虛僞的。現在的國人都拒絕異族文化。“不過洋節日”、“必須穿漢服”的呼聲越來越高。但是凡事有度,不少人過分追捧,我認爲這也是不對的。

唐詩是中國文化的精粹,作者認爲他比外國的詩更真實。

唐詩最好的是李白的詩。他的風格是“陌生”。而李白有小孩般的天真,彷彿比晚輩杜甫要年輕了。他和杜甫結爲好友,可惜沒過多久就分離了,還是永決。

果然,李白完全被沒有弄明白的政治泥潭拖下了。好在皇帝發佈了赦令,李白纔沒有流放。他寫下了着名的、耳目能詳的《早發白帝城》。

還是小人,還是虛僞的政治。小人對杜甫、李白等人的好友房琯陷害,僅僅爲了爭奪虛僞的權利。有幾位詩人受到牽連,被貶到了破敗不堪的地方。

唐代也還有幾位大詩人,比如王維。他的處境比李白好多了。但後來的他喪母喪妻,又而信任他的張九齡又被奸臣李林甫替代。他在這之後寫出了大量傳世好詩。

後來又出現了幾位大詩人。正是唐朝的詩人,才成就了中華民族邁向美的天域的里程碑。

第十六章《亂麻蘊藏》,講述了宋代的歷史。

宋朝在亂局中建立。可是宋朝在軍事上頻頻失利。遼、西夏、金等大國對宋朝虎視眈眈。

宋朝有許多着名的作品,城市又比唐朝的長安大許多,有比長安繁榮。當時宋朝當之無愧是世界最繁華的所在。它經歷了幾次重大改革,才能如此。

當時有兩位熱衷抗戰的詩人,就是陸游和辛棄疾。

第十五章《陌生人》,講述了耶律楚材的故事。

蒙古帝國和中亞大國花刺子摸開兵見仗,因爲花刺子摸的國王殺了元朝的使者和商隊。這可是極大的屈辱!成吉思汗哪能受得了,下令征服這個國家。爲了追殺不斷逃亡國王和他的後代,蒙古帝國的手段越來越殘忍,越來越血腥,好端端的城市,一半成爲了墳墓。血流成河,屍橫遍野等詞語顯得太蒼白無力了。

耶律楚材做了幾件大事:任命了主要助手,使蒙古政權從遊牧改爲農耕,約束軍隊不亂殺人,將軍政和民政分開,以經濟爲主軸實行社會管理,將奴隸變成平民,以儒家經典辦學招士……

《富春山居圖》被燒成兩半,可這兩半竟然分別了。這兩半畫的經歷很坎坷,一半被認爲是贗品,另一半被埋沒,經過了幾百年的時光,幾代人的努力,它們,才重逢。不少人對它們癡狂。

他籍貫不清、姓氏不明、職場平庸、又做過牢。他經歷坎坷,幼年喪失雙親,給一位黃姓老人做養子,他纔有了後來的名字。青年時期他的畫也不錯,不同的風格都被他學會了。他做了小官,因上司牽連入獄。

《富春山居圖》是一座里程碑。

文化開始沒落,這是個危機,而且現在越來越嚴重。這都是因爲文化專制主義。

而書中的註釋也必須由莫人註釋,否則算是異端。

到了清朝,這種“告密者”更多了。一旦有人有所作爲,便立刻封殺、辱罵,甚至他人與死地。而儒家“知識”分子更是看不起任何人,把所有人都說醜,把自己說的高高在上。可他們沒有真才實學,全都是庸才。等到要做實事了,一個個呆若木雞,傻傻的站在那裏。真可恨。

在明清,小說和戲曲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彌補了中國文化的空白。而《紅樓夢》像史記一樣,至今都不可超越。而戲曲界涌現出了許多傑出作家。

這時小人更多了,以至於要用最後一單元才能講完。這些人經常從一個極端滑向另一個極端,就像前文研究甲骨文和國學的羅振玉,最後成了漢奸。這些小人是中國文脈的天敵,有幾次差點扼殺了中國文脈。

第十八章《十萬進士》,講述了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的壞處後來才顯現。

而那些進士,有很多都變得趾高氣揚,斜眼看人,極大的破壞了社會風氣。

於是許多文人就有了伺機心理、騎牆駕駛、矯情傾向。這些人十分努力,然而進士卻遙不可及;有人變得虛僞,既沒有政治管理能力,又沒有文化品位;有人爲了沒有考進的顏面,居然斷去了親緣關係。

有人說科舉制度中“推薦”很不公平,但我認爲有時也有用,不能全盤否定。通過“推薦”,涌現出了一大批文豪:李商隱、杜牧、王維、白居易等等。

考官對學生不信任,社會對考官不信任。有些人對考官威逼利誘,讓他們“照顧”某人。不少人才華得不到舒展。學生有時會對好考官忘恩負義。而知恩圖報的少之又少。學生如果有一個小錯誤,那麼就會變成笑柄。同理,考官也是這樣。一旦有了個小小的錯誤,名聲不保。而且他們極力避免失誤。可越是避免,越是分辨不出真假。而考官恥於下問,常常鬧笑話。如“兩槐夾井”等

科舉考試在清朝使庸才得到晉升,使真正能夠給中國帶來新的活力的人被貶低。

第十九章終結篇《大地小人》,講述了玷污集體人格的小人。

這種小人看不慣美好,總是想要破壞;小人總要接觸權利;小人不怕麻煩;小人辦事效率高;小人不會放過受害者;小人需要同情;小人用謠言製造氣氛;小人最終控制不了局勢。

小人可以和社會下層的惡奴、乞丐、流氓、文痞相呼應。

乞丐自我不勞動,以“弱小”博取他人的同情心,佔有他人的錢財。這種人很最虛僞,但不是最狠。

文痞是帶着“文化面具”的各種小人。他們沒有文化,卻生成自己有,很可恨。他們攻擊他人,而攻擊沒有依據,全是編造的。又裝的嫉惡如仇、慷慨激昂。這,纔是最虛僞的人,最可怕的人。前文中的“告密者”、“文化鷹犬”就是他們。他們將真正的文人、真正的好人打入文字獄,又在文化大革命大鬧一番,殺害了不少人。真令人髮指!

沒有辦法消除小人,但我們可以不做這類人。如果我們告訴他人小人是怎樣的,或許做小人的就會變少了。而小人也可以拯救,只要我們能做到感化他們。

七年級:國小生2010

國小作,不喜勿噴。下集是六千字。慢讀。

第八章《歷史母本》,講述的是司馬遷編寫《史記》的故事。

司馬遷編寫的《史記》是一部偉大的着作。它是一部編年體史書,以後這樣類型的史書都紛紛效仿《史記》。正如作者所說,《史記》是中國文脈上第一座也是至今無法逾越的高峯。

他開創了以人物傳記爲主幹寫歷史的局面。以往都是以事件的紀年爲線索。而司馬遷的《史記》高明之處就在於可以讓讀者感受到人物的性格、情感。這樣的《史記》十分生動,也成爲了中國人集體人格的重要部件。

他對文化的貢獻超過了那些皇帝,令作者欽佩。

在三國時期,出現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其中曹操的魏國最爲強盛。可他最後失敗了,沒能統一中國,所以他被人醜化。

曹操的兒子中,最有文學才華的是曹植和曹丕。其實曹丕也許沒有想要害死曹植,可能是傳說罷了。而曹丕在皇帝中文學排第二。同樣,曹植也有比曹丕更傑出的成就。

在魏晉時期,大多數文人志士都被殺。官員們都在爭奪權力。這時,出了一位大文學家阮籍。他不拘禮節,而且對待官場也很隨意。但是他很真誠。在那時,大家都很虛僞,“笑裏藏刀”、“兔死狐悲”這樣的事情比比皆是。我個人有過似曾相識的感覺。好比有欠缺的地方,自己也會完善。但有人就硬要說出來不留面子,我一改,又覺得做作,下不來臺。

在阮籍弔唁母親的時候,他遇到了將來的終身好友,嵇康。嵇康同阮籍一樣不拘禮節,而且他也有很大的文學才華,和阮籍同名。

後來,阮籍也在悲痛和無奈中死去了。

在那個喧囂、黑暗的魏晉時期,唯獨陶淵明追求自然、清淨。他崇尚田園生活。

他似乎和外界斷去了聯繫,沒有收到多少關注,這正是他想要的。

第十二章《走向大唐》,講述了北魏文化的發展。

從北魏開始,中國大量吸收其他國家文化,幾乎集中了世界各地重要文化的精粹。這爲大唐文化做鋪墊。

第十三章《佛教的事》,講述了中國佛教文化的歷史。

在漢明帝在位期間,佛教就傳入了,譯經也開始了。爲了佛教的發展,由東向西繼續取經,由西向東不斷送經。而送經的僧人,則成了統治者爭奪的對象。許多國家爲了得到重要的佛教學者不惜發動戰爭。

但是佛教在發展中和中國的傳統和政治不和,經歷了三次大災難。可是作者並不認爲佛教是錯的。

不過現在,有些人拜佛都是帶着“功利主義”的,成爲了求福的手段。而不少佛學大師講解的經文也很難讓人讀懂。

長安在當時無疑是世界上最大,最繁榮的城市,而且遠遠超過其他城市。

雖然他們在其他地區互相排斥、迫害,但在長安,仇敵成爲朋友,大家和平共處。

第十五章《唐詩幾男子》,講述了唐朝的詩人。

不少文學史總是認爲詩人和詩的數量是重要的。其實不是。詩再多,卻沒有質量,那樣真的好?

在安史之亂期間,詩人們顯得可笑、可憐。朝廷正處在危難之時,希望李白出任做官。可他的妻子知道,李白不適合做官,缺乏做官的條件和能力。

而杜甫此時幾經周折,終於找到了流亡的朝廷。可沒一個月,不懂政事的詩人就出事了。

杜甫正是在這樣環境下,創建了中國最完整的“同情語法”。

果然,還是安史之亂。他被安祿山俘虜了,還強迫做官。後來朝廷反攻大獲全勝,本來是要被處死的,但是他在被逼迫做官時寫了一首反對叛賊的詩。雖然沒有多少人知道,但是還是悄悄傳到皇帝的耳朵裏。又因爲弟弟是有功之將,才平安無事。

宋代的歷史很亂,像一團亂麻,很難梳理。

雖然如此,它的文明生態非常好,當時世界上任何國家都比不上它。它繁榮、富庶、高雅、精緻、開明。

而文人的生活也比其他朝代好的多。不少大文學家都任了較高的職位。正是他們,宋朝才能改革。宋朝上下散佈着濃郁的文化氣氛。在宋朝之後,高水準的哲學派別就出現了。這時的文化繁榮相當於諸子百家和古希臘哲學。

後來的宋朝淪陷了,被善戰的成吉思汗帶領的蒙古族推倒了——不費吹灰之力。成吉思汗又統一了亞洲和歐洲的大部分地區。不過釣魚城竟能死守四十年,蒙古帝國纔沒能向非洲進軍。

耶律楚材被成吉思汗俘虜,成吉思汗沒有殺他,反而對他很尊敬,給他重要的官職。兩人結爲好友。耶律楚材精通漢語,能寫一首好詩,這在少數民族中可是非常罕見的。

就在這時,丘處機被成吉思汗請來,耶律楚材和丘處機都認爲西征已經失去必要性,不能在繼續屠殺了。於是耶律楚材找了個藉口,讓成吉思汗停止征戰。

他似乎能爲任何一個民族服務,似乎沒有“愛國情懷”。他認爲四海皆兄弟。他一生兼承儒家文化和漢傳佛教。

第十六章《斷裂》,講述了名畫《富春山居圖》的故事。

這幅畫的作者黃公望,曾經是宋朝宮廷畫院畫師,待遇優厚。正在這個節骨眼上,宋朝滅亡了,這位畫家被貶到社會最底層。他似乎到了“最倒黴”的時期:沒有了地位,沒有了關注,沒有了財富……可陪伴他的,最能安慰他的,還有《富春山居圖》。正是這樣的條件,才能讓他做出這樣好的畫。這幅畫有生命的私語、生態的純淨、精神的舒展、筆墨的灑脫。而宮廷畫院的畫缺少的正是這些。

他的生活很奇怪,不過這樣的“奇怪”都是圍繞着觀察風景的,這爲他以後的作畫增添了素材。

第十七章《六百年鬱悶》,講述了明清的文化歷史。

這樣,文人就成了朝廷的工具,甚至成爲了沒有才華的文人。因爲話語被統一,才華被限制,久而久之就成了庸才。朱元璋又修建了文字獄,把文人關在裏面折磨,其中不僅有不服他的,還有奉承他的人。後來統一殺光。這些當然是“告密者”的“功勞”,後來的這些“告密者”也在文化大革命中殺害了不少好人。他們咬文嚼字,有理也變成沒理。就算是渾身上下都是嘴,也說不過他們。當然,我是痛恨他們的。

而這時出現了王陽明。終於出現了一位正義的大學者了。他對儒學做了不同的的註釋,暫時改變了這種腐朽的格局。可人不能永生,文化就沒能重振。

以上的這些小人我十分仇恨,他們大大拖延了中國文化的發展,是社會和文化的毒瘤。這種人現在也有。

現代,中國文脈依然沒落,只有破解甲骨文和推廣白話文兩件大事。而對文化有傑出貢獻的相比過去已是鳳毛麟角。

這與原題相呼應了,從明朝開始到現在的六百年裏,中國文脈一直沒落,實在令人鬱悶。

終於能發泄我心中對小人的怨恨了。

科舉制度可以,使中華文明維持秩序,提升了社會崇尚文化的氣氛。這好是好,但這樣一來就使中國文化受到政治的控制,成爲官場的附庸。這不,“政脈”得手了,成功綁架“文脈”。而文人經過科舉制度就變了,變得喜歡投機、巴結、矯情、爲了爭奪官位,爭的你死我活。這樣,小人就出現了。

有些科舉制度選出的進士,大多沒什麼學問,只是會奉承,懂官場罷了。

而沒有考進的人就不那麼幸運了,許多人被迫背井離鄉,考了一輩子的試,到頭來一場空,還終日不得和家人相見。如果五十歲考進了進士,那算是幸運的。而這些人的親人,也被人瞧不起。極其重要的集體心理人格居然急劇退化。

科舉制度整治過兩次,卻只有一次成功。

在宋代,科舉制度得到改善,變得公平公正。可是有人作弊,儘管他們是合格的。於是到了明代,搜查就變成赤裸裸的羞辱了。讓文人脫得一絲不掛,甚至去翻找他的隱私。這真是可笑。這是出現了爲他人考試的“槍手”。但這些人到了清代就受了不少苦。

科舉考試的內容給了科舉考試本身最後的致命一擊,使它被廢除。考試內容越來越僵硬。

終於,科舉制度被廢除了。

這羣小人是最善變的,他們什麼都不負責,什麼都顯得不明確。舉個例子:這些小人沒有立場,剛纔還是這樣,等你想要抨擊他們,他們便改口抨擊自己這類人。就像魯迅和郭沫若的關係一樣。這些小人也許不是那麼歹毒。

但看到這裏,我發現作者說小人不歹毒是其實是一種寬容。但不管是不是我太固執了,我覺得他們就是歹毒。小人都是虛僞的,害死了不少人,誰對他產生威脅就立刻剷除,置於死地。我痛恨這種人。

惡奴沒有資本,卻依仗主人的聲名欺辱別人,在主人失勢後想要自己做主,把主人吞食。這種人最惡毒。

流氓是惡奴和乞丐走投無路的結果。這種人已經不在乎一切,自然“臉皮厚”了。他們不懂得羞臊。這種人最無恥。

爲什麼小人屢屢得手?主要有幾點:我們一般不會注意到沒有立場的人,所以小人可以討好兩端;小人會說我們想要聽的話,會說好話;小人會把我們拖下水,說我們是他們的同類;有人不是小人,卻在政治上用小人的手段;小人有幫兇,而這些人僅僅有些小人情緒罷了,有些人還是能迴歸正常人的隊伍的,另外的就變成了真正的小人。

(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jingxuan/mved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