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精選 >

河殤讀後感作文1000字

河殤讀後感作文1000字

子貢曾問於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見大水必觀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大,遍與諸生而無爲也。”於是我自小便對大江大河心存嚮往,有幸的是,出生於長江下游的牧城,極目側耳便是長江日夜不息的潮漲潮落聲,就連讀書聲,也是浸潤在潮溼的江風中,悠悠低迴。在長江之水的潤澤下,一次次的午夜夢迴裏,都是尋着那一支江流去潮流根源。

河殤讀後感作文1000字

王開嶺在《河殤》一文裏提起,流水不腐,當一條水有了遠方,有了里程,纔算真正的河罷。不錯的,水都是由一點的源頭出發,水晝夜奔騰,從渺小起源,奔向浩蕩遠方,流過山野平原,天塹鴻溝,一從容無懼。人類文明由此孕育,歲月的荒蕪由此翻飾。

還記得高中暑期去歐洲遊歷,導遊特意帶我們在萊茵河畔走了一遭,但見流水潺潺,繞城而過。沒有想象中的那般博大壯闊,她不過是條最平常不過的小小溪流,一路以最謙卑的姿勢貼伏着大地而過,恬淡端莊如古時待字閨中的少女,難怪老子有言:“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幾所惡,故幾於道”。上善的人該像水那般安於居下,虔誠如斯。而更令我始料未及的是,那孕育了歐洲文明的萊茵河的源頭,竟不過是個小小的水潭——水流從這裏出發,幾乎穿過整個歐洲大陸。

突然間,我驚詫了,如餘秋所言,就好像面對一種偉大既不敢貿然相認又不願斷然割捨,生命的起點那麼渺小卻又一水相通。千百年來,這條河流就這樣汩汩流過,一路流淌,一路消逝。突然明白了世間諸多河流又何嘗不是如此,起於渺小,止於浩大,各民族的文化也沿着河流的分支,滲透進民族的血液,也倏忽領悟了王開嶺口中水載大勢大象,大道大德,大情大義,可悟玄機,鑄品格,升境界,曉事理。千年萬年,人類文化早就滲透於那一彎流水中了。

古往今來,水旱與民族文化水乳交融,密不可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若不是在那般冷澀而暗藏殺機的易水的鼓舞下,荊軻怎會有一去不回的勇氣,司馬遷又怎有把竹簡寫盡寫穿的信念?若不是長江的晚風悽悽、白露橫江,煙水迷濛,又怎會有曹操在戰敗後依舊橫槊賦詩,怎麼有蘇軾在被貶後的一詠再詠?那些水,悄悄滋養着古人的情懷,塑造着民族性格,成爲文化的符號。

然而,正如餘秋雨在《遠方的海》中所說:“中國文化太喜歡文字描述,但大海容不下那麼多文字,因此出現了‘文字海難’:水浸薄紙、浪淹高論、潮卷書聲,轉眼便杳無蹤影。”他用淡漠得近乎悲哀的文字,向我們訴說着這樣一個不爭的事實:中國本是起於水的文化,卻淹沒在了文字描述的文化更新裏。他直指:“那些慵懶的巷陌學者,只知檢索着塵土間的書本,那些書本上,從未有過真實的大海以及與大海緊緊相連的生命。”生命的起源與流域文明一水相通,我們卻在一次次的對文化的塑造中忘記了流之意義。在對河流的一次次高歌中,我們也成了這場文字海難的殉難者,成了這場風暴裏一葉隨時會被風浪擊倒的小舟。於是,當我們在朗聲“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時,看不見黃河的浩然氣魄;當我們高唱“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時,眼前展開的是一片虛無;當我們低吟“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時,讀不懂消逝的意義。我們總是健步如飛,那是因爲我們一路背的是空空的行囊,博大的河流文化早就被我們丟在了腦後。我們帶着空空的軀幹,反覆地默唸着書本上的白紙黑字,自以爲挑起了傳承文化的重任。

王開嶺在文末發出疾呼,“河之痛,即時代之痛。流之枯,即精神之枯。”河水流了千百年,再也承載不了文化之重了,逝者如斯,水流枯竭,文化虛飄,該是我們頭頂的一記警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jingxuan/eeedk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