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單元 >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四單元作文:駁《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讀後感1000字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四單元作文:駁《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讀後感1000字

讀了丁肇中先生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深有同感,認識到我們學生在學習方法上確實有很多弊病,但對於丁先生對“格物致知”的理解我仍抱有疑問,因此就借這次機會來談談我個人的看法。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四單元作文:駁《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讀後感1000字

文章中說“真正”的格物致知是“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並就此認爲格物致知就是“我們所謂的實驗”。韓維志在譯評《大學》時就曾明確指出《大學》的原文缺少對“格物致知”的闡釋,古人因此也做了諸多不同的見解,甚至是大理學家朱熹也曾專門對“格物致知”補綴了一篇論文。然而,沒有一個人敢說他的“格物致知”就是真正的“格物致知”,那麼對儒學研究不深的丁先生如何可謂“真正”的“格物致知”呢?對此我實在無法認同。

而那勤于格物的陽明先生也恐怕是受冤了。丁先生認爲他“格竹七日而不得正果”是因爲他“把探究外界”誤認爲是探討自己,並於後文說要“格竹”就應“栽種竹子,以研究它生長的過程,要把葉子切下來拿到顯微鏡下去觀察”,這番話着實讓人無語。我想丁先生大概是混淆了哲學和實踐的概念。儒學無疑是一種哲學,而哲學是一種由內而外的思想體現,與由外及內的實踐完全不同。用政治哲學家歐克肖特的話說,哲學是理論的理論,它高度抽象,與實踐隔絕,它志在理解而非改變世界,而當其轉化爲實踐時也就失去了其作爲學術的學術品格。也就是說哲學本身就是要優先探索自身,然後才能推己及人的。那麼這與“栽種”和“拿到顯微鏡下觀察”又有何干呢?想來實在是可笑至極。

最後,“經書上的道理可推之於四海,傳之於萬世”竟也被丁先生一同否認了,他竟認爲這種觀點不適用於現今,這同樣是混淆了概念。如果當年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沒有傳給“四海”的中國人,社會主義又怎會有今天的這般“偉業”呢?丁先生所謂的“現今”恐怕只能指代重視事實的實踐科學,對於“百家爭鳴”的哲學而言道理是永遠可以傳於“四海”、“萬世”的。

這樣看來,丁先生對儒學的態度實在有些不可思議。那麼丁先生的“格物致知”就是完全錯誤的嗎?也不盡然。以丁先生取得的成就來看,他的觀點必然有其可取性。我不懂實踐科學,但我想丁先生對實踐的態度是絕對值得稱道的,而且學習方法的問題在國內也的確屢見不鮮,丁先生能夠從大體上給出解決辦法着實令人敬佩。但是對於丁先生不嚴謹的求知態度,我們也必須加以指正。

那麼,究竟什麼是真正的“格物致知”呢?小人不才,目光短淺,也不敢妄下定論,但終歸還是有些想法的。永遠保持對事物的好奇心,並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識,我想這大概就是真正的“格物致知”了。所以,只要堅持求知的態度,相信終有一天“格物致知”的真諦會浮出水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danyuan/v2en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