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體裁 >讀後感 >

《巴黎聖母院》讀後感:玻璃鎮紙中的世界3000字作文

《巴黎聖母院》讀後感:玻璃鎮紙中的世界3000字作文

一直想要讀讀雨果,記得第一次遇見雨果是在高中的語文教科書上(印象中),自己雖然國中和高中時候也會閱讀一些課外書,不過僅僅是欣賞書中內容本身,而不太會去關注作者。出於時間的考慮,就想挑幾本雨果先生的代表作看看,耳熟能詳的當然是有,不過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有點不知所措的感覺了。最後還是決定了閱讀《巴黎聖母院》,再續高中時候課本里的前緣。
  《巴黎聖母院》是雨果第一部具有思想力量和藝術魅力的現實主義作品,充滿了人道主義和浪漫主義色彩,小說以15世紀路易十一王朝統治下的馬黎爲背景,以不同尋常的緊張情節,誇張的人物形象,描寫了善良的無辜者在中世紀封建專制制度下,遭受摧殘和迫害的悲劇。這是官方的表述,而對於我而言,似乎這些鉅著裏面,都可以從一本書裏面看到一個時代的縮影,就像玻璃鎮紙一樣,從裏面看,看到的不會只有裏面的裝飾物,而是它周圍的許多事物。引用原文的話“量一量足趾,也就等於量了巨人的全身”。
  此書吸引我的地方很多。
  從文學創作上來說,本書開篇對許多人物進行了細緻的描寫,人物衆多,而且涉及的方面非常之多,無論是衣着、言談、行爲舉止、社會地位、處世態度、神態還是心理描寫,人物形象豐滿,且具有代表性。初讀,會有那種眩暈的感覺,就好像是天空,也好像是個菜市場,良莠不齊,魚龍混雜,形形色色的人物包羅其中,一下子出現在眼前。並且在描述當中穿插大量古希臘神話的運用,使得文章的廣度慢慢伸展(最後又將筆頭指向幾位主人公,張弛之間,使文章具有張力和活力,似乎就像是文字自己在敘述着那些故事,在抨擊着那個時代,那些專制,而不是出於作者的指引)。在手法上,運用豐富的修辭,例如在描述愛絲美拉達出場的時候對她的描述:“嬌小玲瓏的纖足,曼妙秀美的身形,綽約多姿的體態”,在描寫本身上似乎就已經帶上了那麼些純美,以排比的形式表現出來,似乎又怕讀者無法發現這就是美得化身一般。還有對建築的描述,宏大而細緻,透過一個個視角,漸漸地一個教堂、一個街道甚至於最後整個巴黎城都盡收眼底。如果還是不能想象出來的話,那就想象一下吧,置身於一個玻璃花房,從這個花房去看周圍的世界,無論是哪個視角,你都可以透過這小小的花房看到外面的大千世界。
  此書本身就是一個玻璃鎮紙,而在這玻璃鎮紙之中還有另一個更小的玻璃鎮紙,層層放大。暫時停留在這第一層上面,我看到的是各種建築藝術,和雨果先生在文學創作上的博學,以巴黎聖母院爲基底,將各種建築藝術都講述了出來,從公元幾世紀的時候到十幾世紀的建築藝術的歷程,當然在雨果先生看來,“一座建築物,就是一部書”,一座建築也就可以是一部歷史了。“這座令人景仰的豐碑,每一側面、每塊石頭,都不僅是我國曆史的一頁,而且是科學和藝術史的一頁。”——巴黎聖母院。而巴黎的各種教院本身就顯示出了歷史的進程——“然而,這三帶的邊緣又相互混合滲透,就像太陽光譜的各種顏色那樣.由此產生了複合式建築物合格,產生了過渡性的.有細微差別的建築物.其中有一座,腳是羅曼式的,身是哥特式的,頭是希臘-羅馬式的.之所以如此,是因爲用了六百年時間才建成.這種變化是罕見的.埃唐普城堡的主塔便是一個例子.但是兩種更常見的生成帶結合的建築物.那就是巴黎聖母院,尖拱建築物,但從其早期那些柱子來說,深深根植於羅曼帶,聖德尼教堂的正門和聖日耳曼—德—普瑞教堂的中殿也都如此。從小塔向納勒塔遠望,只見長長一帶房舍,雕樑畫棟,彩色玻璃窗戶,層層疊疊,突出在石路上方;還可以看見一溜市民房舍的牆壁,曲折綿延,望不到盡頭,常常被一個街口所切斷,也不時被一幢石牆大樓的正面或側面所切割;大樓四平八穩,連同庭院和花園,廂房和主體,夾在那一個接一個緊挨着的狹窄民舍當中,猶如一個領主老爺夾在一大堆平民百姓中間。沿河街道上有五。六座這樣的大廈,如與貝爾納丹修道院共用小塔旁邊大院牆的洛林公館,又如納勒公館,其主塔正好是巴黎的標界,那黑色三角形的尖形屋頂一年當中有三個月把血紅的夕陽遮住了一角。”在建築藝術的統治時代,偉大的詩篇雖然寥寥無幾,卻有如雄偉的建築,這倒是千真萬確的。印度的毗耶娑冗長繁雜,風格奇異,難以識透,就如一座巨塔一般,埃及東部的詩歌,好比建築物一樣,線條雄偉又穩重;古希臘的詩歌,平穩,安謐,瑰麗。基督教歐洲的詩歌,擁有天主教的威嚴,民衆的樸實,一個復興時代的那種豐富多采和欣欣向榮。《聖經》好像金字塔,《伊利亞德》好像巴特農神廟,荷馬好像菲狄亞斯。十三世紀,但丁成爲最後一座羅曼式教堂;十六世紀,莎士比亞是最後一座哥特式大教堂。
  建築的遭遇體現的就是人的遭遇吧,從建築身上看到的各種藝術的混雜,或許就是爲了說明當時政治權利的分散混雜“處處打着宗教和軍國主義的烙印”,而人們也就像那些建築一樣了,千瘡百孔,無論是在身體上還是在精神上——這就是更廣的一層。“中世紀藝術的遭遇,在各國大抵如此,在法國尤甚。看它的廢墟,能辨識出三種破壞,都不同程度地深深損害了這種藝術:一是時間,它在不知不覺中沒隨處弄出豁口裂縫,剝蝕這種藝術的表面;二是政治和宗教革命,他們從本質上說是盲目而狂暴的,兇猛地衝擊中世紀藝術,撕破它那飾滿雕塑和鏤刻的豐豔的裝束;三是時髦風尚,越來越怪誕,越來越醜陋,從文藝復興時期種種雜亂無章和富麗堂皇的風尚開始,層出不窮,導致建築藝術的衰落.時髦風尚的破壞,比起革命尤甚.各種時興式樣,肆無忌憚地對這建築的藝術進行閹割,攻擊它的骨架,砍的砍,削的削,瓦解的瓦解,從形式到象徵,從邏輯直至美貌,活生生的整座建築物只有任其肢解了.而且,花樣翻新,經常一改再改,這至少是時間和革命所未曾有過的奢望.時之所尚,甚至打着風雅情趣的旗號招搖過市,厚顏無恥地在峨特藝術的傷口上敷以時髦一時實則庸俗不堪的各種玩藝兒,飾以大理石飾帶.金屬流蘇,裝飾顯得形形色色,卵形的,渦形的,螺旋形的,各種各樣的帷幔.花彩.流蘇.石刻火焰.銅製雲霞.胖乎乎的小愛神.圓滾滾的小天使,總之,真正的麻瘋病!它先是開始吞噬卡特琳.德.梅迪奇斯小祈禱室的美麗容顏,兩百年後,又在杜巴里夫人小客廳裏肆虐,使其在經受折磨和痛苦之後,建築藝術終於嚥氣了.。”
  這樣的結局,似乎也和卡西莫多和愛絲美拉達的遭遇相互聯繫起來了。當卡西莫多被拉上恥辱柱的時候,是艾絲美拉達的善意和勇敢,拯救了卡西莫多內心裏對世界的最後一絲希望,一滴眼淚換一滴水,幾滴水換來的就是對於生命的珍視與願意爲之付出自己的生命。然後命運使然,艾絲美拉達被推上了絞刑架,是卡西莫多救出了她,並且將之藏在聖母院中,悉心照料。然而最終,生命之路,就算爲此而曲折了,終點卻也還是一樣,艾絲美拉達還是被推上了絞刑架,並且在上面嚥了氣。他們的抗爭,和那些建築藝術的抗爭又是何等相似!
  現在的我們,抑或是以前的那些藝術家們,看到集各種建築藝術於一身的巴黎,會是新潮澎湃,驚歎於它們的雄偉——在杜伊勒裏宮,那是卡特琳。德。梅迪西斯的巴黎;在市政廳,那是亨利二世的巴黎,兩座大廈還是優雅迷人的;在王宮廣場,是亨利四世的巴黎,王宮的正面是磚砌的,牆角是石壘的,屋頂是石板鋪的,不少房屋是三色的;在聖恩谷教堂,是路易十三的巴黎,這是一種低矮扁平的建築藝術,拱頂呈籃子提手狀,柱子像大肚皮,圓頂像駝背,要說都說不來;在殘老軍人院,是路易十四的巴黎,氣勢宏大,富麗堂皇,金光燦爛,卻又冷若冰霜;在聖絮爾皮斯修道院,是路易十五的巴黎,渦形裝飾,綵帶繫結,雲霞繚繞,細穗如粉絲,菊苣葉飾,這一切都是石刻的;在先賢祠,是路易十六的巴黎,羅馬聖彼得教堂拙劣的翻版(整個建築呆頭呆腦地蜷縮成一堆,這就無法補救其線條了);在醫學院,是共和政體的巴黎,一種摹仿希臘和羅馬的可憐風格,活像羅馬的大競技場和希臘的巴特農神廟,彷彿是共和三年憲法摹仿米諾斯法典,建築藝術上稱爲穡月風格;在旺多姆廣場,是拿破崙的巴黎,這個巴黎倒是雄偉壯觀,用大炮鑄成一根巨大的銅柱;在交易所廣場,是復辟時期的巴黎,雪白的列柱支撐着柱頂盤的光滑中楣,整體呈正方形,造價兩千萬。就算是這樣宏偉的描述,卻還是能感受到雨果先生的那種惋惜、憤慨和諷刺的意味,這個巴黎幾經轉手,而整個巴黎也在被分割佔據,各種寄生與腐敗。在丐幫實行營救計劃的那晚,同時在路易十一世的身邊發生的一切,就足以說明這一切了。就算是國王,僅僅是需要一個御前“刮鬍子”的,就在國王當政的那些年裏,被他的阿諛奉承,軟磨硬泡,可以算作是“巧取豪奪”了!而這樣的情景,可以說是對他而言習以爲常的,這樣的伺機是在“御前”醫生的得利後發動的。就一個醫生,可以說是盡着全力刮宰着每一絲利益,當看到他最後得益後,說出的藥方,我簡直是有點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就此藥方,就得到了一間房子的屋頂的造費,而這個屋頂竟然還得有地方是鑲金披銀的。“處處打着宗教和軍國主義的烙印”,在此處也是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軍人的服裝費用是國王服裝費用的兩倍還多,而教堂的花費就更不用說了,就算是在節日時候爲教堂提供一點輔助的託運工所要的費用竟然會是如此可觀,基本上就可以是普通平民幾個月的開銷,而教員的工作則簡單的多,或許會是很繁複,然後每月的補給也是非常可觀。至於做那些修繕工作,節日裝飾工作的,則更是可以撈上很大的一筆肥油,然後這些肥油裏又被官員,主教等層層不剝削,最後這大部分竟也是都流向那些有權有勢的了,真正到民衆手裏的也就寥寥無幾。

《巴黎聖母院》讀後感:玻璃鎮紙中的世界3000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ingyuticai/duhougan/v1z92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