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熱點 >話題 >

國外名人故事:瑪麗·居里(居里夫人)1500字作文

國外名人故事:瑪麗·居里(居里夫人)1500字作文

一、生平簡介:

國外名人故事:瑪麗·居里(居里夫人)1500字

居里夫人是偉大的物理學家,她出生在波蘭,真正的名字叫瑪麗,因爲嫁給了法國年輕的學者彼埃爾·居里,後來被稱爲居里夫人。她和丈夫共同努力發現並證實了鐳元素的存在。下面我們要告訴大家居里夫婦是怎樣發現鐳這種神祕物質的。

1898年法國物理學家貝可勒爾(AntoineHenriBecquerel)發現含鈾礦物能放射出一種神祕射線,但未能揭示出這種射線的奧祕。瑪麗和她的丈夫彼埃爾·居里(Pierrecurie)共同承擔了研究這種射線的工作。他們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對瀝青鈾礦進行分離和分析,終於在1898年7月和12月先後發現兩種新元素。

爲了紀念她的祖國波蘭,她將一種元素命名爲釙(polonium),另一種元素命名爲鐳(Radium),意思是“賦予放射性的物質”。爲了製得純淨的鐳化合物,居里夫人又歷時四(MarieCuI7e,1867--1934)載,從數以噸計的瀝青鈾礦的礦渣中提煉出1O0mg氯化鐳,並初步測量出鐳的相對原子質量是225。這個簡單的數字中凝聚着居里夫婦的心血和汗水。

1903年6月,居里夫人以《放射性物質的研究》作爲博士答辯論文獲得巴黎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同年11月,居里夫婦被英國皇家學會授予戴維金質獎章。12月,他們又與貝可勒爾共獲19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06年,彼埃爾·居里遭車禍去世。這一沉重的打擊並沒有使她放棄執着的追求,她強忍悲痛加倍努力地去完成他們摯愛的科學事業。她在巴黎大學將丈夫所開的講座繼續下去,成爲該校第一位女教授。1910年,她的名着《論放射性》一書出版。同牟,她與別人合作分析純金屬鐳,並測出它的性質。她還測定了氧及其他元素的半衰期,發表了一系列關於放射性的重要論着。鑑於上述重大成就,1911年她叉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成爲歷史上第一位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偉大科學家。

這位飽嘗科學甘苦的放射性科學的奠基人,因多年艱苦奮鬥積勞成疾,患惡性貧血症(白血病)於1934年7月4日不幸與世長辭,她爲人類的科學事業,獻出了光輝的一生。

二、發現“鐳”的故事

在居里夫婦發現鐳元素之前,人們剛剛知道有一種稀有金屬叫做鈾,能發出具有穿透能力的射線,這就是X射線。居里夫人知道這個消息後,馬上想到也許還有別的物質也具有類似鈾的放射能力。爲了證實這種猜想,他們開始做實驗。

居里夫婦有一個用儲藏室改造成的小實驗室,這間實驗室沒有地板,冬天冷夏天熱,屋子裏只有一個壞了煙囪的火爐子、四張長短不齊的凳子和一塊破舊的黑板。他們就在這間實驗室開始了艱苦的工作。

瑪麗用儀器觀測一種瀝青鈾礦,她認爲裏面還含有另外一種放射能力較強的元素,這是人們尚未發現的新元素。她和丈夫決定要把這種元素找出來,他們先把這種新元素稱作“鐳”要證實鐳的存在,就要從瀝青鈾礦中把它提煉出來。爲了節省費用,他們沒有購買昂貴的瀝青鈾礦,只是購買了大量提煉過鈾的瀝青鈾礦的殘渣。在院子裏設有專門的提煉設備,但是夏天要頂着烈日,冬天又凍得發僵。如果遇到大,兩個人又要手忙腳亂地把機器往屋裏搬。

瑪麗和她的丈夫全身心投入到了工作中。他們每天穿着沾滿灰土、染着各種液體的工作服,守着鍋中沸騰的礦物,不停地用手中的鐵棍攪動。煤煙和有毒的氣體刺激着他們的眼睛和嗓子,使他們十分難受。這種工作艱苦單調,就這樣,一年、兩年、三年地持續下去,鐳還是沒有出現。

因爲太艱苦,丈夫想暫時停止工作,可是居里夫人說:“不,我決不會放棄,相信我們一定會成功的!”他們想像着鐳會有一種美麗的顏色,工作累了他們就會坐在一起聊聊這種新元素鐳,這讓他們激動而興奮。

終於有一天,瑪麗和彼埃爾日思月想的鐳出現了。

那天晚上,他們回到家中後遲遲不能人睡。居里夫人的心裏尤其感到一種不安定,她便站起來拉着丈夫說:“走,我們到那裏去好嗎?”

“那裏”就是他們的實驗室。他們趁着月色急急地往實驗室趕去,彷彿聽見鐳在輕輕呼喚他們。

夫婦兩人沿着街道,走過工廠、空地,走過一片住宅區,最後走進了他們的小小的實驗室。

門被打開後,瑪麗輕輕地說:“親愛的,別點燈!我們不是希望鐳有美麗的顏色嗎?”彼埃爾點點頭,“那好,讓我們來看看。”

屋子裏一片黑暗,在黑暗中若有若無地閃爍着一種熒火似的藍光,它在黑暗中跳躍着,像是夜晚的一隻螢火蟲。瑪麗望着這美麗的藍光,激動得握緊彼埃爾的手。她知道他們成功了,這種美麗的光就是神祕元素鐳發出的光。

經過四年的時間,居里夫婦戰勝了艱難困苦,證實了鐳元素的存在。很多科學家原本不相信鐳的存在,現在在事實面前不得不承認了。他們對居里夫婦表示敬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redian/huati/e2nq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