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大學聯考 >預測 >

大學聯考作文引出話題:我們爲什麼稱讚兒子懷疑鄰居

大學聯考作文引出話題:我們爲什麼稱讚兒子懷疑鄰居

大學聯考作文引出話題:我們爲什麼稱讚兒子懷疑鄰居

曹茜

大學聯考作文引出話題:我們爲什麼稱讚兒子懷疑鄰居
  今年大學聯考語文全國卷的作文,給出一個韓非子的寓言:宋國有一個富人,有一天夜裏,大淋壞了他家的牆。富人的兒子說,趕快把牆修好,不然會丟東西。富人的一位鄰居也說了同樣的話。夜裏富人家真的失竊,富人得知後,誇讚兒子聰明並懷疑鄰居。

語文卷稱,如此現象在今天仍普遍存在,或結果不同,以此爲材料,寫一篇作文。

對於韓非子的寓言,不僅是考生,考場外的不同人士也從不同的視角看到了不同的問題。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峯”。

聽言應擇善而從

王士俊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

韓非子的寓言中經常會出現牆這個主題,他勸說君主最有名的一句話就是:牆毀於隙。既然談到牆,就必提到修繕。牆總要修繕,這是常理,即便萬里長城也不例外。今年大學聯考全國卷的作文題用韓非子的寓言《智子疑鄰》,也內含深意。

對於牆,富人聽到了兩個人的提醒。雖然提醒都是一樣的,但富人卻因“言者”的身份不同而得出不同的判斷。兒子的話就是對的,而鄰居的話就感覺生疑。其實這正反映了一個問題:如何聽取意見?是聽言觀人還是聽言擇善而從。從政治學角度而言,這其實是衡量社會政治文明的一個尺度。

中國社會在很長一段時間是聽言看人的。就像這個富人,兒子的話是可信的,因爲他是我兒子,但鄰居是外人,他的話就可能是假話,甚至可能是爲了掩飾偷盜的一種故意行爲。

爲什麼親疏不同的人,在別人那裏會有如此大的反差?應該說,這實際上也反映了一種社會心態:人們判斷所聽之言,往往不是根據“言”的合理性,而是言者與自己的親疏關係。這裏的“言”,既可以是意見,也可以是建議。大到一個社會,小到一個單位,用什麼尺度來採納意見,社會奉行的是一種什麼尺度?如果是聽言看人,那麼這個社會還處於非現代文明社會。

聽言看人的這個“人”,在實際生活中也包括兩層意思,既可以是與自己有親疏關係的人,也包括官位的大小。有的官僚領導只聽上級領導的話,因爲他們官官相親,而對百姓、下級的話就聽得少或不聽。這就是聽言觀人。

在官本位社會裏,有一句話叫做人微言輕,它反映了聽言者採納意見的尺度。如果一個社會聽言觀人,那麼百姓的建議就不容易被採納。

在中國現代歷史上,聽言看人是有過教訓的。“文革”中,同樣一句話,出身不好的人說出來就是別有用心,出身好的人說出來,哪怕說錯了,也沒有罪,只是好人犯錯誤。

要建設現代政治文明社會,就不能提倡聽言看人,應以言論的合理性來作爲取捨的尺度,應該避免聽言觀人的現象和理念,應建立各種渠道,構建聽言擇善的尺度,這應該是政治文明的一個標準,也是小至單位,大到國家,現代理性發展的所在。



標籤心理應克服

陳偉 北京大學金秋心理研究所副主任

寓言中富人的心理其實帶有普遍意義。他爲什麼懷疑鄰居讚揚兒子?從心理學上講,這叫做標籤效應和暈輪效應。

所謂標籤效應,就是比如一個人認定另一個人不好或好,就在心裏給這個人貼上了標籤,以後凡事都帶着標籤來判斷。比如老師認定的好學生和壞學生,都在課堂上睡着了,對壞學生,老師會批評說,“你一上課就睡覺。”而對好學生,老師會表揚說,“你們看,他睡覺的時候還在學習。”這種帶着主觀看法的心理現象就是標籤效應。

而所謂的暈輪效應,其實就是人們常說的愛屋及烏。富人喜歡自己的兒子,認爲他聰明,於是就把聰明的評價擴散到各個方面,當然也包括對牆的建議。而與鄰居關係不密切,甚至平時就有偏見,於是將這一偏見也擴大了,也擴大到牆的事情上。就像水波一樣,其實只是一個點,但一波波地擴大了。

比如孩子和家長,如果平時家長與孩子關係融洽,家長的提醒如別總玩電腦,孩子就容易接受;如果父母與孩子關係不融洽,孩子就會聽不進去,認爲家長光知道管着他。

同樣是祝福的話,朋友說出來就會很感動,但關係不好的同學說出來,就會猜疑是不是諷刺我?這在我們平時接觸的中學生心理諮詢中經常會出現。

無論標籤效應還是暈輪效應,都會影響人的正常判斷,使人不能客觀地評價人和事,並容易得出盲目、錯誤的結論,產生不好的效果。

如何克服這種不良心理?一是經歷會教育你客觀地看待事情,你經歷的事情越多,就越有助於用一種旁觀者清的態度做出正確的評價。第二就是意識到人的這種慣常心理,自覺地打破思維定勢,辨證地分析別人的言論和行爲,學會就事論事,不要戴着有色眼鏡看人。



要有證據意識

王靜波 北京博能律師事務所律師

富人的懷疑並沒有錯。比如你在公共汽車上丟了錢包,你可以懷疑車上的每個人。但是如果你將自己的懷疑散佈出去,向大衆公開,你就侵犯了別人的名譽權。富人可以懷疑鄰居賊喊捉賊,但如果他四處說出他的懷疑,他的鄰居就可以控告他。

而且無論富人怎樣懷疑,他必須知道,一定要有足夠的證據,法律才能定罪。來源: 生活日報(責任編輯:宋麗雲)

錄入:吳迪(共計 299 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liankao/yuce/gkk3l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