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大學聯考 >預測 >

揭示大學聯考作文命題之盲區

揭示大學聯考作文命題之盲區

2008年全國大學聯考已漸去漸遠。然回顧今年包括數年來的全國大學聯考作文命題,對學界、教育界和廣大的未來考生來說,有着觀近及遠的意義。如何評價2008年全國大學聯考作文命題?大學聯考作文命題包括高

揭示大學聯考作文命題之盲區

考作文命題改革的關鍵,究竟是什麼?從大學聯考作文命題的盲區又可以反觀到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當中怎樣的缺失呢?本報特約請大學聯考研究專家、福建師範大學教授孫紹振先生撰文評述全國大學聯考作文命題,以饗讀者。

孫紹振

福建師範大學教授,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上世紀90年代末發表《炮轟大學聯考》以後,在大學聯考改革方面創建了獨特的理論體系和可操作的系列方法,在教育界產生重大影響。

全國大學聯考作文命題述評

大學聯考作文命題改革的關鍵,就是封閉性與開放性的矛盾。

大學聯考作文命題改革的關鍵,就是封閉性與開放性的矛盾。應該說,對於千差萬別的考生,作統一的命題,本身就帶着對於個性的限制性,命題針對的只能是考生智能的最大公約數,一定程度的限制性,是不可避免的。只是,改革前的命題,把限制性推向極端,變成了主題的嚴酷封閉,把命題和主題混爲一談,強行規定惟一合法主題,既扼殺考生個性,也窒息了多元話語空間,與大學聯考檢驗考生素質的任務背道而馳。改革以來的話題作文和材料作文(以《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爲代表),最大的成就就是把限定主題轉化爲無主題或者開放性主題,主題的獨特建構、深化,成爲寫作的前提,這無疑有利於顯示考生在知、情、意、文四個方面的區分度。故在一個時期,此等命題,橫空出世,風行天下。然而,不久之後,某些此類命題,卻暴露了某種內在的悖論。一些話題材料作文,表面上是無主題或者開放性主題,但隱含的潛在取向成爲不言而喻的選擇,潛在主題篡奪了有待建構的主題,開放主題又變成了封閉主題。這樣的情況,早在改革之初,就屢見不鮮,如以“誠信”、“救人”的寓言故事爲題,儘管題面上還標明瞭“選擇”的詞語,可一旦涉及某種共識,開放性變成了聾子的耳朵——擺飾。顯性的題面(多元化)就爲隱性價值的一元化所窒息,選擇性變成別無選擇。

本以爲此等矛盾在改革初期,爲經驗匱乏所致,但是,連續十年,此等弊端如揮之不去的幽靈,直到今年,不止一個省仍然未能免俗,不過程度和水平有異而已。寧夏和海南同題:從關鳥於籠中到放飛小鳥的故事,再加上“放生活動”的邀請,環保主題的硬性封閉,昭然若揭,可以說是一種典型的僞開放性命題。當然這樣粗糙的封閉性,是很罕見的,另一種封閉性則是以優雅的語言掩蓋着的:湖南以“草色遙看近卻無”爲題,本來思維的空間是比較空闊的,可是命題者似乎不準備讓考生有太大的自由,緊接着就來了嚴酷的規定:“詩句的意境是美的,隱含的哲理也很豐富。它使我們領悟到:置身太近,有時反而感覺不到實際存在的東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時需要跳出這一事物;人對事物的看法與對美的感受同距離是有關係的……”用這樣優美嚴密的語言把主題加以限定,無異於將天鵝絨套着鎖鏈,不但有極大的片面性和遮蔽性(下文將詳述),而且降低了對考生抽象理性挑戰,從開放性的角度來說,還不如山東的《春來草自青》和安徽的《帶着感動出發》那樣樸素的題目富於多角度、多層次的暗示。同樣,廣東的《不要輕易說不》,就相對的開放性而言,也比它廣闊,甚至深邃得多。

命題的開放性,本來是改革的核心,但是,十年的改革,遠遠還沒有達到普遍自覺的程度。同樣今年以四川抗震救災爲題,全國1題和四川題在開放程度上,就有着不可忽略的差別。四川題就是兩個字“堅強”,顯然不如全國題提供四則新聞,在第五則中特別點出“一樣的愛心,不一樣的表達”。前者是一元化的“堅強”,後者則提示多元化的“不一樣”(當然,在一般情況下大事件不適宜用來作爲考試作文題,容易套題,不利於獨特個性的發揮。今年情況例外,雖然是共同話語的大題目,但是對許多學生來講,的確有話可說,四川有很多考生一面寫一面流淚)。

當然,這種不自覺的封閉現象並不是全部,甚至可以說是比較少見的,大多數的材料和話題作文,都顯示出一方面在話題和材料上求新,一方面儘可能在限定性與開放性之間保持必要的張力。如福建的三人不同選擇,一人選擇果汁,因其甜,一人選擇咖啡,其苦中有甜,一人選擇礦泉水,因其平淡。就並未加上湖南省那種畫蛇添足的哲理性闡釋,北京卷的裝滿一個杯子的種種思路,雖然材料比較陳舊,但也保持了足夠的開放性。當然,這只是一種從思想上求新的風格,江西卷的題目,以去年洞庭湖鼠災爲背景,妙在在形式上求新,規定以田鼠或者以田鼠天敵的口吻敘述。這本來有點驚險的限定性,但是,田鼠和田鼠天敵口吻而拓開了想象的空間。可多多少少有些遺憾的是,對於幾十萬考生而言,敵我兩方的選擇以外,就沒有任想象的餘地了?可能命題者對二元對立的思想方法的侷限性認識不足。

材料比較有新意,而且開放度的自覺性比較強的還有好幾個省的命題。如,遼寧以對讓座、喧譁、隨地吐痰等的社會調查爲題,重慶卷關於“自然”的三種定義,浙江卷的觸摸城市感受鄉村,湖北卷的舉手投足之間的生活細節,不但以自由度較大而且以難度較大見長。自由度與難度是相輔相成的。自由度越大,似乎是越易爲文,實際上,現象和思緒也就越紛紜無序,這就是《文心雕龍》所說的“雲蒸霞蔚,萬途競萌”;而爲文卻要求條貫統序,一脈相承又起承轉合。

大學聯考作文命題之盲區

命題者似乎都不約而同地迴避直接以抽象觀念來命題。

命題之要義就是在自由度的紛紜與統一性的矛盾之間,保持必要的張力。以張馳有度爲上:過張,過緊,則僵化,過寬,則茫無頭緒。值得注意的是,過窄,並不一定窄在表面的題義上,而是窄在內在的價值觀念上。就現狀來看,共同的傾向就是,單純的、過多的詩意、抒情,情感價值潛在價值,有時簡直是惟一的選擇。爲了把問題說得比較清楚,請允許我以江蘇近年命題爲例。今年江蘇以好奇心爲題,可以說是一大突破。首先突破了江蘇省歷年偏於詩情畫意的模式。自主命題的第一年的“山的沉穩、水的靈動”,表面上是開放的,實際是把一種風格的詩意當成封閉的限制。從方法論的角度來說,以靜止的、固定的眼光看事物,是形而上學的。就是從審美價值觀念來說,根本不存在固定的沉穩的山。越是超越沉穩越有審美價值:王安石筆下的山就是動態的:“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書湖陽先生壁》)山都衝進門來了,還沉穩嗎?辛棄疾眼中的山肯定是與沉穩無關的:“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亦如是”(《賀新郎》)。至於說水的靈秀,則更是坐井觀天,完全不顧大江的奔騰,大海的浩淼、瀑布的飛流。所失在於,以一種詩意風格作爲惟一的立意準則。和前年的以“鳳頭、豬肚、豹層”與人生相比,二者雖命意有殊,但是思想方法卻如出一轍,那就是以詩意的片面性的美化遮蔽複雜的矛盾的現實和人生。把爲文立意的理想境界,和人生命運的複雜曲折混爲一談。古典詩意的思維定勢顯然控制着命題者的潛意識。今年,則突破古典審美思維,比較尊重心靈和生活現實的多元化的矛盾和錯綜。詩意價值僅僅是命意的一個方面。好奇不但與積極的、詩意的心緒(發現、智慧、高尚、驚喜、快樂)有關,而且與消極的情思(煩惱、平庸)相聯繫,更有深度的是,還和智性的“質疑”發生聯繫。突破還在於,對於這樣紛繁錯綜的現象和好奇心的關聯,並沒有作明確統一的定性,只是用了一個浮動性很強的比喻“影子”,如影隨形:這樣,就爲多元價值留下了空間。從爲文來說,提高了從無序中提煉出有序的思緒的難度。

當然,從創意來說,當然是上海卷更有水平,“平常大家關注更多的也許是‘我們’,如果把視線轉向‘他們’,你會看到什麼,又會想到什麼?請以《他們》爲題爲文。”這樣的題目至少沒有被侷限在詩意、審美價值方面。“他們”所提示的,不僅僅是感性的抒情,而且是智性的思考:還多多少少隱含着“他者”的含義,似乎具有哲學的、智性的內涵。這裏還顯示大學聯考命題的另一種追求的萌芽,那就是把感性的審美抒情和智性的分析結合起來。這種傾向不僅在上海卷中有,在全國卷2“老鷹和海龜”,山東的“春來草自青”,湖南的“草色遙看近卻無”,重慶的關於“自然”的三種解釋以及北京卷的填滿杯子中表現出來。所有這一切,似乎有一種共同的處理方式,那就是把智性的思考隱含在感性的話語材料之中。好像有一個無聲的命令,使命題者不約而同地迴避直接以抽象觀念來命題。在大學聯考作文中,這是惟一的法門嗎?抽象的命題難道就不適合高三學生的思維特點嗎?

這是值得懷疑的。我們還是來看看法國大學聯考作文的命題:

文科:1.“我是誰?”——這個問題能否以一個確切的答案來回答?2.能否說:“所有的權力都伴隨以暴力”?3.試分析休謨《結伴慾望和孤獨》一文的哲學價值“‘結伴’是人類最強烈的願望。而孤獨可能是最使人痛苦的懲罰”。

經濟科:1.什麼是公衆輿論能承受的真理?2.“給與的目的在於獲得”,這是否是一切交流的原則?3.試分析尼采論《罪行與犯罪》一文的哲學意義,作者在文中提出的問題:“輿論在瞭解了犯罪動機和作案具體情況後,即能遺忘錯誤”,這是否有悖倫理原則?

理科:1.能否將自由視爲一種拒絕的權力?2.我們對現實的認識是否受科學知識的侷限?3.試分析盧梭論《人類的幸福,不幸,和社交性》一文的哲學含義。盧梭說:“我們對同類的感情,更多的產生於他們的不幸而不是他們的歡樂。爲共同利益聯繫在一起的基礎是利益,跟共處逆境團結在一起的基礎是感情。”

再來看美國的“大學聯考作文”(SAT)命題:

1.“如果我們不滿意環境,就設法改變它,但是,從我們的角度來說,最重要最有效的改變很少發生,這就是說,我們不必爲改善身邊的環境焦慮,而是應該考慮改變自我,使之更適合環境。”改變自己的態度比改變環境更有利嗎?(2007年1月)

2.“媒體不僅僅傳播消息和文化,而且決定什麼消息是重要的,這樣,他們就幫助形成文化價值”。(柏恩斯坦)報紙、雜誌、電視、收音機、電影、互聯網等等,能夠決定多數人意識中什麼是重要的嗎?(2005年1月)

3.在某些情境中,奉承是不可或缺的,新娘永遠是美麗的。注視某人的藝術作品,我們總是說些敬意有加的話語,訪問有孩子的人家,我們有義務說孩子是聰明伶俐的。在這種情況下,什麼也不說,是粗魯的。我們互相擡舉,因爲我們知道奉承可以使生活順暢發展。稱讚他人,明知過度:這也是生活的一個必要部分嗎?(2005年11月)

4.“每一項重要的發現都是由於耐心、堅持和專注,有時候,甚至要長年累月地專注於一個問題,爲了發現新的真理就要一直被一個問題所吸引,就要對任何與此無關的問題漠不關心。”(聖地亞哥·.羅曼·卡赫羅)所有的重要發現都是對一個問題的長期專注的結果嗎?(2006年1月)

5.出名帶來幸福,似乎這是人們最嚮往的東西,我們相信不管以什麼方法出名是一種自我證明。但是,那些出了名的人士常常抱怨名氣是一種可怕的負擔。實際上把出名當做成就,註定要付出浪費時間和精力的代價。(科拉考夫斯基)是出名的人幸福還是不太出名的人更幸福?

對比法國、美國和中國的大學聯考作文題的區別是很有趣的。中國的大學聯考作文題,具有明顯的抒情的、詩意的、審美的傾向,基本不涉及理性的抽象,即使蘊含着某種智性的內涵,也總是竭力以感性語言和生活現象爲題幹。而美國和法國的大學聯考作文題卻並不追求任何詩意,往往是直截了當地提出理性的問題,即使涉及某種現象也常常是概括的,而不是具體特殊的感性場景,抒情的詩句出現在作文題目中,是不可思議的。他們考覈的重點,並不在感情感覺的審美價值,而是提示一種觀念(往往是權威的)或沒有結論的普遍現象,要求學生拿出自己的觀點來。他們的評分標準是:是不是具有批判性思維,能不能發展自己的論點,用邏輯和恰當、清晰的例證支持自己的觀念,能不能在首尾一貫的推演中,使之深化。文章是否組織得有序,論題是不是統一在焦點,是不是自如地演進,語詞是不是豐富而句法結構是不是有變化。他們的題目不叫命題,而是提示,他們的要求,不是按題爲文,而是討論和評論;很明顯,這些要求,和抒情審美散文毫無關係,從文類來說,這些都是議論文的要求。

教育觀念中培養目標的缺失

這樣的缺失長期存在,是因爲有一種視而不見的勢力在頑強拒斥。

爲什麼出現這樣巨大的差異呢?當然,可以用歐美與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不同來解釋,例如,我們是一個詩歌傳統源遠流長的國家(“不學詩無以言”,以詩取士),但是這種解釋並不有力,因爲即使像新加坡這樣受到大中華文化圈巨大影響的國家,他們的大學聯考作文題,也是理性的議論爲綱的:如“科學提倡懷疑精神,宗教信仰鎮壓(quell)懷疑精神,你對此認可多少?”“哲學只是提問而並不回答,爲什麼學習它?”“海外留學是一項被高估的經歷,你認爲呢?”“閱讀幻想小說只是對現實的一種逃避,除此沒任何其他意義,你同意嗎?”“全球暖化會如何影響今後的政治?”“外國人對你的國家帶來的問題比他們帶來的利益多?”“討論一下生活中自我約束的價值”“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只會一種語言絕對是一項劣勢”“我們崇拜年輕人而嘲笑老齡人,你對此有什麼看法?”新加坡規定,大學聯考作文只能寫議論文,但考生可以在這些考題中選擇其一。網上有人稱讚這樣的考題:“對比我國2008年大學聯考試題,感到主題更深沉,含量更豐富,論域更宏大。過細看,這些題其實分別包括政治、科學、藝術、人文和社會幾大類,每類兩道題左右。”作爲一種導向,顯然是要讓學生在重大的社會問題面前拿出理性的見解來。

也許我們也不應該妄自菲薄,我們的考題自有不可忽略的優勢,例如,比較貼近學生的感性經驗詩化的追求也有利於審美價值的薰陶,但是,這種審美思維佔優勢的傾向,有一利必有一弊,對學生的理性思維的誘導和規訓卻不能不嚴重忽略。新加坡方面認爲,高中生與國中生不一樣,必須培養理性思維能力。胡適當年強調,國中生着重演講,高中生則應該在辯論中提高智慧,二者可謂殊途同歸。

這樣的缺失長期存在,是因爲有一種視而不見的勢力在頑強拒斥。有一年全國考題用了韓非子上的“智子疑鄰”爲題幹,同樣的牆壁倒塌,同樣的可能有小偷的警告,由於兒子和鄰人的感情親疏不同,引發了相反的判斷。卻引起一些中學特級教師的反對,說是“脫離學生實際”。其實,說到高中生的“實際”,首先,他們的理性思維在數理化課程上已經訓練得相當精深,許多對成人都有難度的原理和習題,合格的高中生對付起來得心應手。其次,大學聯考是爲大學選拔人才的。高校課程絕大部分是系統的理論,對於高中學生來說,別無選擇的途徑就是去適應大學這種“實際”。如果以美國式的批判性思維來衡量,湖南省命題中對“草色遙看近卻無”的闡釋,就是可疑的:“置身太近,有時反而感覺不到實際存在的東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時需要跳出這一事物;人對事物的看法與對美的感受同距離是有關係的”這是有道理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但是,這種所謂的道理是片面的。事實上草色遙看近卻無,是早春的一種非常特殊的現象,在正常情況下,草色常是遠看則無,近察則有。俗語說,遠看一朵花,近看一個疤,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王安石的“遙知不是雪,爲有暗香來”因爲是遠看,就看走了眼,把梅花看成是雪花。如果沒有香氣的提示,就弄錯了。這樣的錯誤,並不是沒有價值,而是富有審美的情感價值,可是沒有理性價值。“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時需要跳出這一事物”,這並不完全,應該加以批判:有時就不能遠離,顯微鏡的功能就是徹底近觀。從這個意義上看,今年全國大部分作文題都有挑戰的餘地,就是今年最高水準的上海題,也是經不起真正徹底的分析,“平常大家關注更多的也許是‘我們’,如果把視線轉向‘他們’,你會看到什麼,又會想到什麼?請以《他們》爲題爲文。”這是從主體性的極端走另一主體性的極端,從哲學上來說,解決此等問題的法門乃是不同主體之間的對話。這叫做主體間性。

命題在整個教育事業中,可能是芥逗之微,但是,一粒沙中可以看世界,一滴水可以看大海。從命題的分析中,是不是可以看出我們的教育觀念中培養目標方面的缺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liankao/yuce/615r1.html